康老师

教育:其实教育 不只是这样

2015-03-23 22:45:35
相关推荐

与其浪费钱把宝宝送去早教机构学习,不如父母们自家在家手把手教,小编下面给大家讲解讲解教育:其实教育,不只是这样。

一旦做了爸爸妈妈,相信家长都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孩子的教育和成长上,不管生活上的点点滴滴,不管幼儿园里的每件小事,家长都无时不关注着孩子的一举一动!喜欢听到老师对自己孩子的表扬,喜欢听到街坊邻居对自己孩子的夸奖,作为父母谁能不为之欣慰呢。

今天我们来看一下宝宝在课堂上的表现是否做到了更好呢?

老师每次在提出问题时,都会鼓励孩子要踊跃发言。可现在老师却发现在课堂上孩子不只是有了“踊跃”的态度,还同时有了“踊跃”的言语。孩子在积极的举起自己的小手要回答老师的问题时,嘴巴都在争着喊着:我来我来……声音是彼此不相承让啊!老师感觉这样不好,所以决定用师傅传授的方法,于是告诉孩子们::“把秘密放在心里,举手我就知道了你已经知道了。如果你说我来我来的,就是把秘密放在嘴里,这样大家都知道了。”于是大家就都睁大了自己的眼睛,要告诉老师自己心中的秘密。

这个小故事或许没有太大的意义拿出来讨论,但是它恰好在另外一个角度告诉我们:不要轻易去打击孩子积极的心灵!鼓励孩子要上课踊跃发言,鼓励孩子要做一个老师家长都喜欢的好孩子,鼓励孩子要活泼机灵等等,也许我们都在生活中赋予了孩子太多的期望,往往会觉得只要做的好什么都是对的。其实不然,老师发现这样回答问题会影响课堂纪律;或许在今后的生活中孩子也会在公共场合随心所欲,因此,我们要注意孩子从小的教育,不要轻视了隐藏在角落里的不良习惯。我想:这同时也在引导着我们的花朵即使再娇艳美丽也不要骄傲不要炫耀,让孩子在受保护的情况下潜移默化地健康成长,我想在他们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是非常有责任的吧!

把小朋友的手帕揣进自己兜里,或是从超市的货架上抓一块糖攥在手心儿,这样的事在2-5岁的孩子身上时有发生。而宝宝顺手牵羊的行为是仅此一次、还是在日后继续下去,则完全取决于父母对他这“第一次”的重视程度和所采取的态度。因为,孩子只有真正懂得了“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拿”,才能真正管住自己、手下留情。这双小鞋太好看了:一天,菲菲从圆圆家回来,小拳头攥得紧紧的,接着,在妈妈面前摊开小手,掌心托着一双袖珍水晶鞋。“阿姨给的?”菲菲若无其事地说:“是从阿姨家地上捡的。”为什么会这样:3、4岁的孩子拿别人的东西,是因为内心产生了需要感:“那个东西我没有”,“那个东西我喜欢”,“我想要”……这种需要促使孩子产生“拿”的行为。而且,他们通常认为,喜欢的、想要的东西就是自己的。

父母的不恰当做法:妈妈看着菲菲手里的东西,说:“我们两家关系好,但是其他小朋友家的东西绝对不能拿,记住了吗?”

父母的做法等于给孩子提供了一个错误信息:能否拿人家的东西,取决于两家关系的好坏。这不利于孩子理解“物权”的概念,也容易使之混淆是非,并将这个不当行为重复一百次甚至更多。

也许父母认为:这么个小东西,拿就拿了吧。但是,妈妈不要忘记有句古话: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如果孩子从小习惯了拿人家的“针”,长大了很可能去偷别人的“金”。所以,不该做的事情,一次也不能做。

达标态度

◎给物品找个主人:3、4岁的孩子没有“物权”概念和所属意识。因此,在家里,父母不妨借助游戏帮孩子建立“归属”概念,比如,玩认物游戏:看看哪些是爸爸的、哪些是妈妈的、哪些是自己的。告诉宝宝,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物品,别人不能动。爸爸妈妈以身作则,比如拿宝宝的玩具,也要先经过跟宝宝说一声,这是让孩子学会尊重他人所有权的最佳方式。

◎体会他人的感受: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菲菲拿了圆圆的东西,妈妈要启发她想一想:“如果你喜欢的娃娃被别人拿走了,你能高兴吗?圆圆发现水晶鞋丢了,也会伤心的。”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体会别人的心情,感悟自己的行为不好。

◎带孩子立即归还动:妈妈马上带孩子归还物品,让宝宝亲自道歉:“对不起,我把你的东西拿回家玩了,现在还给你,请原谅。”以此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记住这个教训,并使之学会勇于承认错误。

小朋友都有变形金刚:回到家,东东扎进自己房间好久不出来。妈妈进来,发现他津津乐道地摆弄着一只小小的变形金刚,一问才知道,东东拿了小朋友的。

为什么会这样:看到小朋友有什么,希望自己也有什么,这是孩子的天性。而在很多孩子都有变形金刚的情况下,东东一方面因为自己没有而感到自卑、同时又非常羡慕别人的东西,于是就采取“拿”的办法,使自己获得想要的东西。

父母的不恰当做法:妈妈看到孩子拿别人的东西,气得大吼:“你长大了是不是想当小偷、让警察抓走呀?”……

简单地把“顺手牵羊”与“品行恶劣”联系起来,对孩子有失公平;而恐吓也无助于孩子明白道理。

东东妈妈注意从小克制宝宝的欲望,让他知道适可而止,这种做法本身并没错。但是,妈妈要给东东做些解释。如果妈妈既不提供,又不解释,只是坚决而单纯地说“不”,就会使孩子失望。东东的行为实际是一种逆反。

达标态度

◎变“拿”为“换”:向东东讲明“不能随便拿别人东西”的道理,责成他第二天物归原主。同时告诉孩子:任何人都不可能拥有世上所有的东西,而有些东西又是不值得买或没必要买的。如果你特别想得到某件玩具,可以用自己的玩具、书和小朋友的交换一天、两天或一个星期。

◎该买就买:对于小朋友普遍都有的,最好也给宝宝准备,比如和东东说好只买一两个变形金刚,在其他孩子玩儿得高高兴兴的时候,他也能加入其中,而不至于被冷落在一旁。这样,既能使东东获得与同伴游戏的乐趣,又控制了孩子的贪欲。

尝尝这块棒棒糖:从超市回来,3岁的雯雯忽然从兜里拿出一块棒棒糖:“妈妈,你吃。”妈妈仔细想想,刚才没买棒棒糖呀,就问宝宝:“告诉妈妈,是谁给你的?”“我在超市里自己拿的。”……

为什么会这样:在超市里,所有人都把自己需要和喜欢的东西往筐里放,孩子也学着大人的样子伸手去拿。但是,他们忽略了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妈妈付款的过程。所以,必须要提前告诉孩子这个环节。

父母的不恰当做法:爸爸很生气:“你怎么能随便从超市里拿东西呢?如果下次再这样,要打屁股了!”说着,爸爸把手举起来,挥了挥。雯雯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到一边吃棒棒糖去了。

父母应该告诉孩子,在超市拿了东西必须交钱,而不是“不能随便拿东西”。爸爸的话容易使雯雯陷入迷惑。尽管态度严厉,但“下不为例”的做法很不可取。因为,这次雯雯吃了棒棒糖,下一次去超市,很可能就把今天的事忘得一干二净。

达标态度

◎再次去超市:遇到这种情况,立即带孩子回超市,让她亲自把钱交给收银员阿姨,说:“我刚才从这里拿了一块棒棒糖,没交钱,现在我来补交。对不起。”通过这个过程,让孩子永远记住这件事。

◎让孩子“买单”:以后带宝宝去超市时,一定要注意宝宝的行为。父母要把价签指给宝宝看,让他知道每一样东西都是有标价的。妈妈会把钱给收款的阿姨,才能拿走,这些东西才能属于我们。在结帐的时候,提醒宝宝:“我们该交钱了。”当然,也可以允许孩子选择一两样自己喜欢的东西,然后将钱给宝宝,由他自己去付款,加深宝宝买东西要付款的印象。

本文来自健康网论坛,由网友发布,本站仅引用以提供参考,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如您认为本文在内容和知识产权上侵害了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 。

早教相关推荐

如何对新生儿进行早期教育?

从新生儿开始教育成效显著

孩子早期教育别进雷区

教育宝宝的五大国学经典故事

如何教育孩子学会遵守诺言

低声语调教育儿童效果更好

3-6岁幼儿的成长教育指标

成功父母多用三无原则教育宝宝

如何对宝宝进行地震安全逃生教育

教育娃娃5件事做不得

应随时对孩子进行情商教育

道德品质教育应从儿童抓起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