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老师

曹禺日出赏析

2015-05-20 分类:百科

TIPS:本文共有 966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2 分钟。

曹禺剧作《日出》赏析

1、形式创新与思想内容: 《日出》是继《雷雨》之后问世的一部四幕部,它在题材和形式上与《雷雨》都有很大的不同,体现着剧作家努力超越已有成就的探索精神和卓越才华。曹禺认为《雷雨》“太像戏”了,在技巧上“用得过分”,因此,他决定舍弃在《雷雨》中所用的结构,而在《日出》中采

用了“横断面的描写”,一改过去高度压缩紧凑的结构模式,通过“片断的方法”展现不同人物各自生活面貌,使观众对当时的社会人生产生整体的印象。 《日出》以旅馆里一间华丽的休息室为背景,通过交际花陈白露耳闻目睹了当时大都市的种种丑恶现象,将社会各个阶层众多的人物、事件整合成一个特殊的典型,反映出那个光怪陆离的社会现实中血淋淋的世态惨象。其中既有官僚买办资本家对劳动群众的压榨欺凌,也有资产阶级内部奢靡腐化和尔虞我诈,同时还充满了一群小人物为求生存而苦苦挣扎的场面。

2、“日出”的双重象征意义: 在曹禺看来,“日出”象征着那个“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天之道”

即作者理想中的光明社会。对社会和人生深感失望的陈白露选对死在日出之前,让太阳留在幕后,成为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追求。她的死无疑是对那个腐朽黑暗的社会的无声反抗和控诉。 在曹禺有潜意识中,“日出”还有另外一层含义,这就是对一种美满爱情和一个理想的家的企求。在《日出》的表层结构下,还潜藏着一个关于家的故事。陈白露在与不同的男性交往的过程中寻找能作为自己感情依托的一个家,但她却始终只能留在旅馆,带着对家的渴求、带着深深的绝望和看不到日出惆怅离开这个世界。正是这种从心灵深处不自觉地设置出的一条暗线,使《日出》没有成为一幅简单的世态漫画而更具内涵、更耐人寻味。

曹禺日出赏析

《日出》是近代剧作家曹禺创作的戏剧,该剧1936年6月在《文学季刊》第一期开始连载,同年10月首次出版。[1]

《日出》以抗战前的天津社会为背景,以交际花陈白露为中心人物,以陈白露住的某大旅馆(惠中饭店)华丽的休息室和三等妓院(宝和下处翠喜的房间)为活动地点,写了黎明、黄昏、午夜、日出四幕,描写了20世纪30年代初期受到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恐慌影响下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都市里,日出之前,代表腐朽势力的上层社会在黑暗中“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种种活动,和下层社会的悲惨生活。该剧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生活强烈的爱憎和迫切期待东方红日的心情。

小编精心整理的这篇内容:曹禺日出赏析,如果你看到此处请一定要收藏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