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老师

宝宝们究竟为什么会发火呢

2016-04-01 20:52:22
相关推荐

很多父母们不重视早教这个问题简直可以说是一场灾难啊~社会在发展,生活在进步,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是要从小抓起的,小编下面分享宝宝们究竟为什么会发火呢?,赶紧了解了解吧!

事实上,这和宝宝的“任性”丝毫无关,小宝宝们正用属于他们自己的方式来吸引你的注意,用“我哭故我在”来告诉你他不满意。当然这种方式是孩子式的难以自控的(这么小的孩子,你还想他能怎样)。这样的感情宣泄帮助他们摆脱紧张和烦躁的情绪,对身心健康也有一定益处。

那么,宝宝们究竟为什么会发火呢?

原因一:

他们毕竟太小,还不会长篇大论,更不会用言语把感情上受到的所有伤害表达出来;但同时,他们却很明白自己的喜恶。也就是说,他们已经有了很强大的“自我”观念,却苦于无法表达。这让他们像一颗随时都会引爆的炸弹,让父母防不胜防。

比如,在超市里,本来好好的,要结账的时候小家伙被一件你认为丑得要死的玩具迷上了,你当然不会掏钱买这样的东西,可他开始大哭起来,说自己感觉不好,要找爸爸(妈妈)……

于是所有的人都看着你们,你觉得脸上发烧。公共场合的这种发作是最要命的,父母很难在众人责难的目光下坚守阵线,但是,难道不该发作吗?他想要一样东西,可你不给他买,他发火了,并且明确地表现了出来。他接受了限制却不放弃告诉别人自己的存在。

这样的行为使父母对自己的爱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尽管小家伙们也不愿这样。毕竟对他们来说,重要的不是再多一件玩具,而是时时刻刻拥有父母的爱。不论自己高兴还是忧伤,不论自己像个天使还是魔鬼,虽然又哭又闹,可妈妈还是那么爱我。这种想法是很让人开心甚至是有快感的。

所以发火不仅有发泄和释放作用,正确处理,还会使宝宝们增强自信。正因为确信自己被父母宠爱,宝宝发完火后才又放松又高兴,像平时一样安静自然了。

原因二:

这个年龄的孩子已经开始希望对事物有所控制,但他们看到的仍然是自己的“无能”。在看到无法控制自己想要控制的事物时,小家伙们除了叫喊和眼泪没有别的方法来表达他们的愤怒。

有一位母亲,她2岁半的儿子经常在吃饭的时候拒绝妈妈用勺子喂他,并把盘子打翻在地。于是,哭、闹、打屁股,但无论怎样,他还是经常这样闹。直到有一天,她的儿子可以自己使用小勺吃饭了,这种情况才逐渐宣告结束。

像这位母亲的儿子一样,1-3岁的宝宝们觉得自己足够自立也足够长大了,可以不再被父母看做小孩子了,这也正是他们想说的,尽管只能用身体语言表达。他们小脸儿憋得通红,大光其火,往往是冲着自己而非冲着外界。

原因三:

正像水开后被放了气的高压锅一样,通常情况下,如果一个孩子突然为了一件小事发火,那也是对长时间积聚的紧张情绪的释放。父母可千万别搞错了,这不是什么任性,任何一次发作总是要传递一个这样那样的信息,而且是不那么容易解读的信息。

妮娜3岁了,本来一直很得意地背着漂亮的小书包上幼儿园,前两个星期她简直像坐在云彩里一样。可突然有一天,她不干了,嚷嚷着自己宁愿呆在家里,和妈妈在一起。

说学校里老师太凶、别的孩子欺负她、学校根本什么都不是……其实在妮娜平时对学校的激情背后,是强烈的不安,她需要整整两个星期才敢把这种情绪表达出来,并承认事情并不像想象的那么好。

所有的人,大人或小孩,时不时地都会感到压力,并不只有大人才有权力发火。像他们的父母一样,小家伙晚上从幼儿园回家后哭哭啼啼,看什么都不顺眼,只是因为他们太累了。

最后:别忘了大人的情绪会影响到孩子。爸爸下班回来怒气冲冲,或妈妈稍微有些沮丧,或者夫妻之间气氛紧张,这些都足以演变成一场风暴。

小家伙这时会把大人极力控制的情绪揽到自己身上,他们大喊大叫,把父母不敢对对方说的全嚷嚷了出来。这种情形,你怎么可以批评小家伙不自制?他们只不过想被倾听,被安慰。

怎样才能引导他们控制自己的情绪,同时又保证尊重他们的感情,不至于鼓励他们不停地发火?要记住,小孩子发火时身上充满着他们也不知所措的力量,这时候,身边如果没有一个既温柔又坚定的大人来迫使他们安静下来,他们自己也会被这种力量吓倒的。

以下八种做法不妨借鉴:

1、小家伙火最盛的时候不要企图不计代价地让他安静下来。他要表达自己的苦闷,要脱离它,随他去。

2、深呼吸,集中全力尽量弄清楚他身上到底出了什么事。别问他为什么哭,他说不出来。他如果赌气,帮助他摆脱出来,跟他说:“我知道我不给你冰淇淋吃你很生气,真的。”诸如此类的话。说话要充满底气让他信服。

3、如果他敲东西还想打人,抓住他,别太用力,但一定要坚决,同时和他说话帮助他自制。他有侵略性是因为他渴望接触,害怕分离。

4、年龄稍大一点的,可以让他一个人到另一个房间发泄完了为止。平静下来,他自会和往常一样。

5、如果你也被气得难以自制,最好还是离开一下,让你的妻子(或丈夫)接着帮他摆脱坏情绪。

6、有时候,发火、哭闹是为了向大人们施加压力,特别是在公共场合。父母绝不能屈服,保持冷静,不要管周围的人怎样看你。

7、职业女性下班后经常要面临宝宝无休止的哭泣和其他要求,这是宝宝在表达:我需要妈妈的爱。妈妈不要因为自己无法经常照看宝宝而有犯罪感,否则,他们会不停地利用这一点。到家后,多亲亲他、抱抱他通常会缓解宝宝的坏情绪。

8、不要被宝宝“你真坏,我不爱你了”这样的话弄乱了阵脚,要轻松地对待这样的要挟。

好在这样的情形不会持续太长时间,3岁这个坎儿一过,小家伙就开始用词句来表达很细微的情感变化,你们之间的交流翻开了新的一页――讨论与协商。

他的问题会层出不穷又包罗万象,还要求回答得精确又易懂,他会缠着你讲故事并要求你发表看法……总之,最后你会怀念“美好的旧时光”,那时他的火去得就和来时一样快。

两岁多儿子让丽秋感到很沮丧和挫折,她每天总是要为一些事情对儿子大发脾气,如不好好吃饭、要在户外玩更久、吵着要买玩具等。只要有事不如他的意,他就不停地吵和哭闹,讲道理和安抚都没有用。最后,不是丽秋妥协,就是她大发脾气之后儿子妥协。有时,她会抱怨儿子不好管教。其实,这并不是孩子的错,而是教养方式出了问题。

幼儿不听话的心理分析

俗话说:会吵的孩子有糖吃,幼儿开始学会用哭闹或吵闹的方式来获得他想要的东西,他不像婴儿那么容易满足,也不像6岁以上的儿童可以讲道理,所以许多父母会觉得孩子在两、三岁时逆反性强,威胁利诱、好话歹说都没有用,便搞不懂这么小的孩子为何会如此难缠。

我们可以接受婴儿用哭闹表达情感和需求,许多幼儿表达能力有限,在需求没有获得满足不知如何表达时,就退化成婴儿的哭闹行为。这时他的情绪和行为的表现还停留在婴儿期。

照顾者教养方式不一致也容易造成幼儿的哭闹行为。负责照顾孩子的爷爷奶奶、父母或保姆回应他哭闹的方式有所不一样,如只要他一哭闹,爷爷奶奶就顺着他,他心想:“这招应该对父母也有用。”

孩子的行为都是习得的,就是透过观察和实验学习增强的,他可能看到其他孩子用这种方式使父母屈服,或者他尝试用说的方式没用,但只要一哭闹就有用,会增强他哭闹行为的动机,他心想:“上次这样有用,这次也会有用。”

负面亲子互动模式形成

父母希望孩子能“听话”和“懂事”,按照父母的想法和方式去做或不做某些行为,如好好吃饭、上床睡觉、收拾玩具、不在购物时吵闹,父母会先尝试用说服、劝告、指导等对待成人的方式,但发现孩子不听从、甚至哭闹得更厉害时往往会变得愤怒,开始大声斥责或打骂,这样孩子才勉强屈服。

你会发现这样的管教和互动方式,一次、两次之后逐渐形成习惯和模式,对孩子的不听话或哭闹,你很快生气和斥责,手段和力度越来越狠才会奏效。孩子也无法学习主动遵守行为规则,等到你发脾气时才听从或勉强就范。如此循环下去,你会变得易激怒和情绪激动,孩子则变成只有你生气或惩罚他才会听话。

这样,孩子未来的心理素质会较低落,他无法有效地表达和控制情绪与行为,呈两极化表现,一是容易害怕你或别人生气,性格会过度顺从和软弱,容易被别人控制,长大后害怕权威、没有自信,另一则是逆反性强,和你一样动不动就生气,对人有敌意、无法适应学校或社会规则,进入青春期后会更明显。所以,父母发脾气迫使孩子听话的方式是双输局面,你需要先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才能改变亲子的负面互动模式。

父母要学会因龄施教

父母对孩子的教养要随着他的年龄和心理发展而有所变化。你会觉得孩子为何讲道理不听,可能是你太高估孩子的理解和控制能力。幼儿对语言和事物的理解能力是有限的且不深刻,对于你所说的:“你如果再怎样就会如何”,这样的后果思考较有限,当你和他说更早之前的事情,或者下次要怎样,也是效果有限。

父母对孩子的管教要遵循“因龄施教”的原则,按照他能够理解和感受的水平。心理学家L.认为~岁的婴幼儿的心理发展相当于哺乳动物到原始人类,也有人开玩笑地认为要把幼儿当小猫或小狗养。对幼儿来说,父母使用“权威”方式会较有效,对他有更强的理解和掌握,给予正确行为的指导和引导,而不是对待青少年孩子的“民主”方式,给他更多的自由和选择。

父母要善用情绪的力量

圣经里有句话说:“生气却不要犯罪,不可含怒到日落”,也提到“父母不要惹儿女的气”。父母对孩子不听话或不良行为感到生气,这是正常的情绪现象,但是你如何表现你的情绪却很重要。如果你是用指责、威胁、暴力、虐待的行为,将孩子的身心造成伤害。因此,你要采取对孩子有影响力和产生效用的合理方式,避免引发孩子的愤怒、惧怕、怨恨或失望等负面情绪,积累成内心的创伤和阴影。你需要掌握以下5个原则,让你的生气发挥出正面积极的效果。

●指出清楚明确的行为,让孩子明白你生气是针对他的某些行为,如破坏玩具、在马路上乱跑等,而不是针对他这个人或不喜欢他,如骂他是坏孩子、不乖等。同时,你用的词句越简短越有效。

●针对他现在的行为,要让孩子知道你生气的是因为他现在的某些行为,并在行为发生后立即采取相应措施,而不是针对他以前的行为。若过了很久才处理,孩子无法理解你现在为何生气。

●配合适当的肢体语言,孩子要等到你发脾气的时候才听话,可能是因为你在之前的指导时,缺乏配合的肢体语言,所以,你要学会使用适当的肢体动作来增强效果,如管教时脸部表情要严肃,说话时语气要肯定和坚决。

●表达你期望他的行为,明确地指出你期待他现在立即去做或者立即要停止的行为,而不是批判性的威胁、恐吓、指责、谩骂等,这样只会伤害到孩子的自信和自尊,对他行为改变没有任何帮助。

●表现愤怒前先暂停一下,当你要表现出对孩子的不满和愤怒,先暂停3分钟想一下,你为何要生气,是他哪些行为以及这行为对他自己或他人造成了哪些影响,你要用什么方式表现会更有效,以及这样做的结果会如何。

父母能够用爱和智慧来引导孩子,理解孩子的认知发展水平,针对他现在的具体行为,给予立即期待行为的指导,这样才能达到父母轻松教养和孩子快乐成长的双赢。

早教相关推荐

如何对新生儿进行早期教育?

从新生儿开始教育成效显著

孩子早期教育别进雷区

教育宝宝的五大国学经典故事

如何教育孩子学会遵守诺言

低声语调教育儿童效果更好

3-6岁幼儿的成长教育指标

成功父母多用三无原则教育宝宝

如何对宝宝进行地震安全逃生教育

教育娃娃5件事做不得

应随时对孩子进行情商教育

道德品质教育应从儿童抓起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