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老师

古代的插箭游营是指什么

2016-07-19 16:29:14
相关推荐

插箭游营是一种军队刑罚。

“插箭游营”是兵营中仅比斩首低一级的惩罚。耳朵上插上一支箭,在军营里面游行示众。

在崇祯四年,祖大寿受困大凌河城内,孙元化急令孔有德以八百骑赶赴前线增援。孔有德从海路赴辽遭台风吹回,只得沿陆路进发,但是登州辽东兵与山东兵素不和,孔有德抵达吴桥时,因遇大雨冬雪,部队给养不足,被迫停驻,又遭逢县人闭门罢市,难以补充。这让孔有德部十分尴尬,补给不足,天气恶劣,又得不到友军支援,有一名士兵在冻饿之下,偷窃王象春家一只鸡。这个王象春乃是东林党的核心人物,是山东豪族。这名士兵偷鸡时候被王家家仆发现,家仆闯入大营将此事状告给孔有德。孔有德畏惧王家势力,不敢包庇士兵,下令将该士兵穿箭游营。

古代的插箭游营是指什么

八旗、绿营军纪,初创于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时期,完成于雍正和乾隆时期,大致可分为扎营、行军、战场三大类。

扎营纪律规定兵丁在营内乱走,高声说话,白天犯者,八旗兵鞭五十,绿营兵棍责四十夜间犯者,若引起乱营,立即斩首。看守营门时,无故私放外人进入营地者,八旗兵鞭七十,绿营兵棍责六十,若对敌时犯者斩。兵丁在营,敢在该管官面前妄行,或动作骄慢无礼者,插箭游营。

行军纪律规定兵行各按队伍依次而前,无论道路平坦窄狭,后队不得越过前队,违者,八旗兵鞭五十,绿营兵棍责四十,仍插箭游营。官兵沿途欺压民番,恃强买卖,掠财物,毁民房、淫污妇女者斩。兵行遇有草地方,当陆续行走,如有不顾队伍混行,致践踏草者,八旗兵鞭一百,绿营兵棍责八十。

战场纪律规定战阵之际,听掌号击鼓鸣金为进止,如有闻声不进,闻声不止者,斩。归阵须奋勇前进,如有回顾畏缩交头接额私语者,斩。将军密传军令,如转传之人将其中要言私自增减,并将疑似之言添造者,斩。将军授紧密军令,如敢私告他人以致私扬误事者,斩。将军、参赞大臣、领兵提督、总兵等官密议军情时,如敢私行窃听,即系泄漏军机之人,犯者,斩。差往探听敌军形势,如有畏缩不往,诡称已到彼处,以少报多,或以多报少,探信不实,贻误军机者,斩。官兵杀良冒功者,斩。

乾隆十三年(1748),针对高级将帅糜饷老师现象日益严重,又特定将帅军纪三条:统兵将帅苟图安逸,故意迁延,不将实在情形具奏,贻误军机者,拟斩立决。将帅因私忿妒嫉推诿牵制,以致糜饷老师,贻误军机者,拟斩立决。身为主帅,不能克敌,转布流言,摇惑人心,倾陷他人,贻误军机者,拟斩立决。

制定军纪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士气,保证战斗力,使广大官兵知道与其伏法于误事之后,不如捐躯于临事之时的道理,从而牢固地树立死敌者荣,死法者辱的观念。但是,政治的腐败必然导致军纪的败坏。清朝中期,清军“一旦有事征发,其能知纪律,陷阵冲锋者,寥寥无几,不得不募民充勇以供调发”。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