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老师

亲子交流不可在饭桌上进行 亲子交流坚持7原则

2017-10-07 分类:生活

父母们都想为孩子好,早教也因此不容忽视。今日小编给大家精心准备了些早教小知识,详解介绍亲子交流不可在饭桌上进行 亲子交流坚持7原则。

父母是孩子生活中最常接触的人,也是交流最多的家人。作为家长要学会真正的和幼儿进行亲子交流。大多数家长都有在饭桌上和孩子亲子交流,并告诉孩子做错的事情或不好的行为。然而,在饭桌上交流的方式是不可取的,这样容易造成幼儿厌食、偏食等等坏习惯。

亲子交流不可在饭桌上

很多家长日常工作繁忙,一般都只是在吃晚饭的时候能够有比较多时间的和宝宝沟通,因此家长会抓紧这个时间问宝宝今天表现怎样,或者大说道理。家长认为这种“饭桌教育”,在吃饭的轻松环境中,教育效果能够事半功倍,但其实孩子并不喜欢家长在饭桌上说教。

吃饭本是温馨愉悦的气氛,但是家长利用这个时间来说教,很容易造成孩子心理压力大,情绪低落,父母的责问、训斥会使得孩子精神压力紧张,食欲也就消退,长此如此很容易会形成不良的条件反射,使得孩子一到吃饭时精神就特别紧张,长久很容易产生厌食症,或者产生心理上的疾病,对于亲子关系来说更是得不偿失。

由此看来,亲子交流要有很多讲究才行哦。

亲子交流的7大原则

家长注意孩子的反应与态度。 现代父母由于工作忙碌,在和孩子说话时,常常会急着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指示,期望孩子乖乖照自己的话做,最好不要有意见。所以,往往没有仔细地把孩子的话听完,而孩子感觉与父母难以沟通,代沟必然越来越深。所以家长与孩子说话时的耐心很重要,不但要听完孩子的讲述,还要理解孩子所表达的意愿。

家长注意体会孩子的感受。如果孩子在外面受了委屈,或者与好朋友或心爱的宠物分离时,孩子细腻的小心灵会难过半天。这时候就很需要家长的关心,但父母如果只是一味地告诉他“没关系,坚强一点”,“这没什么好难过的”等话语,这就会让孩子觉得父母一点都不能体会他的感受,如果父母把话改一改,比如说:“你很难过吧?我要是你也会有这种感受的。”相信孩子听到这样的话一定会有不同的表现。

家长要及时了解孩子的发展程度。父母应该知道多大的孩子理解多少的话,如果父母尽说些孩子无法理解的话,或提出一些孩子达不到的要求。这不仅让孩子觉得辛苦、压力大,亲子间对话也势必难以搭得上线,就很容易形成交流不畅而使双方之间有代沟的产生。

在回答孩子的问话时要注意方式。孩子提出问题时,应先了解其真正含意,并针对孩子的需要做回答。例如孩子问:“妈妈,你要不要去买菜?”这个问题的真正意义其实是:“妈妈,我想跟你一起去买菜。”假如你知道孩子的真正目的,就可以说:“是啊!你要不要一起去?”孩子听了必定会很高兴,因为这正是孩子当时的心愿。

家长对孩子说话时要避免用负面意义的说话语气。所谓的负面比如家长不要用“我命令你……”、“我警告你……”、“你最好赶快……”、“限你在五秒钟内……”、“我数到一、二、三……否则……”、“你应该……”、“你真笨”、“你好坏”、“你太让我失望了”、“不可以……”等等带有指挥、命令、警告、威胁、责备、谩骂、拒绝等负面意义的说话语气。而且说的多了,孩子对此更是无所谓的态度,所以家长再说类似的话就没有任何意义,还让孩子感到厌恶。

在与孩子交流的话题上,可以经常变换新鲜的内容。常变换新鲜的话题会引起孩子的兴趣,例如:“你猜猜看今天我发生了什么事?”、“你知不知道为什么小孩子最喜欢恐龙?”、“如果有一天,太空人真的不到地球……”等问题,相信会比“今天过得好不好?”“快乐不快乐”更能吸引孩子。因此有时一些啰嗦的话反而起到更好的效果,只是要运用得当。

家长要懂得充实孩子的生活经验。父母与孩子对谈的题材,大部分是来自生活之中,因此培养孩子一颗敏锐、好奇的心是很重要的。父母可以带领孩子观察身边的各种事物,如一花一草一木,路上车子的颜色、造型、品牌,街上行人的穿着打扮、说话内容、百货橱窗等,都可以成为谈话的素材,孩子的观察力会自然而然地提高。当然,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所以父母的引导对孩子是十分重要的。

家长和孩子亲子交流要注意场合和方式哦。

“我”语言是指以“我”字打头的表达方式,包括三个部分:(1)家长确切的情绪感受,(2)孩子惹恼家长的具体行为,(3)为什么这样的行为会使家长难受。例如,上初三的大鹏在家乱丢东西,妈妈看了很恼火,她说:“我很生气,你把房间弄得又脏又乱。我费了很大劲把家里收拾干净,你一点不尊重我的劳动。”“我”语言的焦点在家长自身的情绪感受,和产生这些情绪的原因。

“我”语言的使用可以帮助家长理智地对孩子讲清楚自己的期望和要求,让他们理解并尊重父母的感受,学会从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为他人着想,从而更自觉地改变行为。

在使用“我”语言时,家长需要分析自己的情感,从而更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确切感受和引发这种感受的根源。当家长冲孩子发火时,点燃怒火的可能是孩子引起的失望、害怕、担忧、或伤心;也有可能是家长在工作或其他事情上的不顺心导致的焦虑或烦躁。如果家长学会使用“我”语言,可以避免或把孩子当出气筒乱发脾气。

家长在组织“我”语言时除了需要检视自己的情感和孩子的行为,还需要分析孩子的行为对自己究竟产生了什么影响。这时,家长会发现孩子的行为并未对自己产生消极影响,没有理由对孩子的行为感到不快,也不必要求孩子改变行为。比如,冬妮的妈妈不喜欢女儿的时髦发型,她打算用“我”语言表示不满,思忖中却发现冬妮的发型对自己并没有妨碍,她没有理由为此感到不快,于是她只是平静地告诉女儿“这个发型不适合你”而没有要求冬妮改变它。

家长使用“我”语言的时候,需要确保孩子注意力集中。如果孩子急于出门或正专注于某项活动,你就不要试图表达自己的感受。如果孩子对你的“我”语言无动于衷,那就再发送一个更加强有力的讯息。注意,你的语气必须和你的真实感受相一致。

“我”语言对促进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交流十分有效,它的优势在于:

(1)允许家长认真对待自己的需要。这个过程使家长觉得仍然拥有“自我”,不必在孩子面前掩盖或装饰自己的情感。

(2)让孩子明白家长的反应。家长不直接说出来,孩子有可能压根儿不知道,也无从理解家长的心情。孩子有能力领会别人的感受,也需要家长给予孩子机会锻炼加强这样的能力。即便是两三岁的幼儿,有时也能分辨小朋友为什么不高兴。

(3)孩子有机会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孩子可以从父母那里学到“我”语言的表达方式,用“我”语言回应父母的“我”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在这样坦诚对话的回合中,往往能发现问题的根源,商量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毛毛的爸爸发现他连续两天放学后没有立刻做功课,有些生气:“我很生气,你违反规定,不完成作业就出去玩。你不能保持好的学习习惯,很让我担心。”

毛毛申辩:“我语文做好了,就剩数学了。”

“为什么不一口气做完?”

毛毛嗫嚅道:“数学太难了,我越做越急,越急越做不出来,就不做了。”

毛毛爸爸立刻换档,开始使用“积极聆听”的策略展开对话。毛毛说出了对数学的畏惧心理,在爸爸帮助下,他找出了畏惧数学的原因,也想出了几个改变现状的办法。

“我”语言有两种类型:赞赏性“我”语言和预防性“我”语言。

赞赏性“我”语言同样由三部分组成:家长的感受,孩子的什么行为使家长产生这样的感受,以及孩子的行为对家长产生的具体的影响。例如,母亲对孩子说:“你打电话告诉我你在同学家,我就放心了,要不然我会担心得连电视都看不安稳。”在没有矛盾冲突的时候,使用赞赏性的“我”语言能够提高家庭关系的质量。它在促进亲子关系和改变孩子行为方面的作用常常超出人们的想像。不过许多家长对孩子使用的“我”语言几乎都是表达自己的恼怒,而很少对孩子说“谢谢”以表达赞赏。

有一次母亲下班回到家,发现6岁的聪聪正在抹桌子,客厅显得比以往整洁。母亲很感动,对聪聪说:“谢谢你,好孩子。我真开心,你帮妈妈打扫卫生,妈妈就轻松多了。”聪聪干得更起劲了。后来聪聪告诉妈妈,他以前也打扫过一次,不过妈妈没有发觉,聪聪觉得没劲,就不干了。聪聪妈妈意识到以前的注意力过多集中在纠正孩子不良行为上了,决心以后多注意孩子的好行为,并用语言表达赞赏和感谢。

预防性“我”语言主要用于预告可能出现的问题,告诉孩子家长未来的需要或要求,让孩子了解家长也是需要帮助的,并给他们机会积极配合家长。比如,父亲说“我马上要写一份报告,需要安静”,孩子明白你的需求,往往愿意帮助你。预防性“我”语言在特殊事件发生,家庭成员都处于压力之下时,尤其有效。

7岁的阿申和9岁的表哥阿建跟着父母一起去旅行。在火车上,两个孩子呆的时间长了,互相挑衅起来。阿申妈妈叫住他们,对他们说:“旅行是很累的,爸爸妈妈都很疲劳,如果你们打架,爸爸妈妈就不能好好休息了。你们好好玩,爸爸妈妈可以安静一会儿。”奇迹般的,两个孩子一路上没有打斗,整个旅途,大家都很愉快。

早教相关推荐

如何对新生儿进行早期教育?

从新生儿开始教育成效显著

孩子早期教育别进雷区

教育宝宝的五大国学经典故事

如何教育孩子学会遵守诺言

低声语调教育儿童效果更好

3-6岁幼儿的成长教育指标

成功父母多用三无原则教育宝宝

如何对宝宝进行地震安全逃生教育

教育娃娃5件事做不得

应随时对孩子进行情商教育

道德品质教育应从儿童抓起

点击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扩展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