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老师

“榜样”的教育未必适合你的孩子

2018-10-06 分类:生活

TIPS:本文共有 3794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8 分钟。

早教影响孩子的一生,因而教育要从小抓起,从点滴小事抓起。下面小编向大家介绍下“榜样”的教育未必适合你的孩子,刚做父母的快来了解下吧~

“茫茫宇宙中,有一种神奇的生物;这种生物叫做别人家的孩子;这种生物考清华,上北大;这种生物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甚至会刀枪剑戟斧钺钩叉,而我们只会吃喝拉撒……”最近,网上流行的一篇题为《别人家的孩子》的文章引起了同龄人的强烈共鸣。

几乎所有人都有一种记忆,当父母唠叨“别人家的孩子”时那份黯然甚至绝望的心情。父母爱在自家孩子的耳边唠叨“别人家的孩子”,是我们的文化传统,见贤思齐,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然而,父母给的不仅是榜样,更多的是让孩子们自惭形秽的郁闷以至绝望。父母指望的“压力变动力”,似乎正在成为许多普通孩子心中的不可承受之重,使他们看轻自己,怀疑自己,甚至放弃自己。

◆反思

教育应尊重每一个孩子的禀赋

对此,媒体和学校应该反思。现在很多媒体对“好学生”只看分数,赞美的水分太大。就时间和空间来看,一个十七八岁的孩子不可能比同龄人在各方面都强许多,之所以拔尖,不过是评判标准和角度有所侧重。

我们这些年的教育中有一个现象是,让孩子从小就经受各式各样的选拔和淘汰,导致相当一部分孩子被教育体系忽视了,甚至放弃了,被单一坚硬的社会考核价值体系冷落了。社会亟须对此纠偏,改进教育,使每个孩子的价值都得到认可,让每个孩子都有尊严,都自信快活,都有充实丰富有趣的学习、文体生活,都有符合自身特点的成才途径和光明前途。

孩子中,在某一方面获得令人称羡的成绩的佼佼者,当然值得肯定,适当宣传不是不可以,但我们要同样尊重那些学业成绩一般或有其他特长,每日正常学习不失梦想的大多数孩子,是他们在更广泛、更实在地落实着中国梦,他们的每一个梦想成真,都会构成更加伟大、美丽和持久的中国梦。中国的现在和未来,不能只靠少数所谓精英来建设,而需要大批快乐、健康、有知识、有技能的合格公民。

从全国大多数孩子的教育来看,目前对极少数“别人家的孩子”的成功经验的宣传,缺乏广泛的借鉴意义,因此,媒体不应该热衷于渲染精英教育,用“别人家的孩子”来压迫大多数孩子。即使出于良好的目的介绍“别人家的孩子”,也要实事求是。至于一些名校热衷于借此大做广告,维持自己的特殊地位和利益,这不仅有违教育规律,也有违“爱一切孩子”的师德。

把“别人家的孩子”弄成“神奇的生物”,其实也是一种“捧杀”。我国一项统计表明,有心理障碍的中学生中,每10例中就有6例是成绩优秀的学生,为此,全国150所重点中学校长曾发出呼吁:不能因为耀眼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好学生的心理问题。

好的教育体系应培养出“好孩子,好学生”,而不应频频弄出“坏孩子,好学生”或“好孩子,坏学生”。

◆呼吁

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孩子内在的自信

同时,父母更应该反省。我们目前有些地方的教育没能尊重每个孩子的禀赋和特长的差异性,常用“别人家的孩子”这一把尺子量到底,父母再不尊重孩子的差异性,在学校被压抑的孩子,回到家心结也得不到舒解,他们到哪里去找快乐?

每个孩子的发展速率、认知能力、生活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都不相同,因此即时的、外显的行为能力并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孩子们的高下之分。每一个孩子都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成长需要时间,而且有鲜明的季节,要让孩子慢慢来,完整地完成自我和学校教育,这才是人生的“科学的发展观”,这样的发展观也会不断给父母带来惊喜和愉悦。自然,就天赋的资质而言,孩子有聪颖和愚钝之分,惟其如此,要让孩子自己跟自己比,不能总让他们与“别人家的孩子”比。当父母也觉得“别人家的孩子”比自己好许多时,孩子的自信和自尊可能会受到永久性的伤害。

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孩子内在的自信和乐观。幸福既是一种外部的状态,也是一种内在的能力。父母和教师在培养孩子“幸福”能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尤其需要科学行事,谨慎行事。父母应该创造宽松的家庭氛围,尽可能给孩子更多的选择,而不应事事以自己的好恶去强求一致。而且,父母要注重培养孩子从多方面获得幸福的能力。如果把幸福寄托在一种追求上,一旦不成功,往往会造成长久的甚至终身的痛苦。

我们更应关注的是,“别人家的孩子”这个文化现象折射出的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焦虑。其实,只要我们对所有孩子都充满信任和期待,提供公平的教育机会,他们就都能够成才。在尊重孩子的合理需要和成长规律的前提下,成人社会要积极引导,特别是做人生价值的引导,让孩子从自己的所作所为和所思所想中“看到自己”和“成为自己”,从而受益终身。

◆心得

青少年奥赛负责人:他山之石成就女儿

中国计算机学会秘书长,也是分管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赛项目的负责人杜子德最近在《中国青年报 》撰文说, 我不是一个教育家,对教育的理解完全是看别人怎么做和自己悟出来的——

1988年我到荷兰留学,自然没有教育孩子的经历和经验,但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我发现荷兰人和中国人的态度迥异。中国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有两条:一是把孩子当大人看待,希望他们不犯错误,能像大人那样思考和做事,孩子犯点错误就责备;二是把孩子当“孩子”看待,对他们一千个不放心,关怀备至,不让孩子自己决定任何事。荷兰父母的教育理念恰恰相反,一是把孩子当孩子看待。孩子的任何“错误”都不算是错误,都是可以宽容和谅解的;二是把孩子当大人看待,平等地对待他们,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

我女儿出生后。我和夫人就开始尝试着把中荷教育比较后的心得用到女儿身上,效果不错。目前她已是南京大学天文系大二的学生了。

我在孩子的专业选择和发展上,按说比其他人有得天独厚的机会。可是我从没有强迫女儿参加奥赛或什么学科竞赛。2009年高考填报志愿,她自己选报了南京大学天文学专业。我们完全尊重她的选择。

批判性思维是一个人非常重要的能力,它是解决问题的前提。高中期间,学校组织本校学生和国外学生交换访问,条件是学习好、外语好、家里有接待能力。这些条件我们家都能满足。可是,名单公布后却没有她。

天不怕地不怕的她,直接跑到校长办公室讨说法:“请问老师,选择交换学生有什么标准吗?”“没有!”校办的老师回答。“难道这么严肃的事就没有一个标准吗?”我女儿反问道。“有,有的!”那位老师立刻搪塞她。“您不是说没有吗?怎么又有了,到底是有还是没有?”那位老师无言以对。当然,结果可想而知。回到家,她给我描述她的“胜利”。我微笑着说,给你满分!

如果有了这样的社会基础和氛围,就无需区分“别人家的孩子”和自家的孩子,他们都是一样的孩子——中国的孩子,一样的充满自信和幸福!

俗话说:棍棒底下出孝子。以前,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都是用打、骂。认为这样的方式才能使孩子成才。可是,这种棍棒教育方式到现在已经不适用了,而且,经常挨打的孩子,会出现以下一些不良心态和人格障碍。

1、说谎:

有的家长一旦发现孩子做错事就打。孩子为了避免皮肉之苦,瞒得过就瞒,骗得过就骗,因为骗过一次,就可减少一次“灾难”。可是孩子说谎,往往站不住脚,易被家长发现。为了惩罚孩子说谎,家长态度更加强硬。为了逃避挨打,孩子下一次做错事更要说谎,这样就构成了恶性循环。

2、懦弱:

如果孩子经常挨家长的拳打脚踢,时间一久,这种孩子一见到家长,就会感到害怕,不敢接近。因此,不管父母要他做什么,也不管父母的话是对是错,他都只得乖乖服从。在这种不良的绝对服从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常常容易自卑、懦弱。这种孩子往往会惟命是从,精神压抑,学习被动。

3、孤独:

经常挨打的孩子,会感到孤独无援。尤其是父母当众打孩子,会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往往会怀疑自己的能力,会自感“低人一等”,显得比较压抑、沉默,认为老师和小朋友都看不起自己而抬不起头来。于是这种孩子往往不愿意与家长和老师交流,不愿意和小朋友一起玩,性格上显得孤独。

4、固执:

有的家长动不动就打孩子,损害孩子的自尊心,使他们产生对立情绪,逆反心理。于是,有的孩子用故意捣乱来表示反抗,你要东,他偏要西,存心让家长生气。有的孩子父母越打越不认错,犟劲越大,常常用离家出走、逃学来与家长对抗,变得越来越固执。

5、粗暴:

由于孩子模仿性很强,在家里父母打他,到外面他就打别的孩子,尤其是比他小的孩子。父母打孩子,实际上起了教自己的孩子去打别的孩子的坏榜样作用。

6、怪僻:

有的家长打了孩子以后,还硬要孩子“认错”,表明孩子是接受教育了。这样做,只能促使孩子思想的排他倾向加剧。表面上看,孩子似乎是依照家长的要求去做了,实际上,抵触情绪很大。在被打之后,他会不知所措,惶惶不安,久而久之,孩子会变得越来越怪僻。

7、喜怒无常:

有的家长打过孩子以后,又觉得心痛后悔,即去抚摸孩子挨打的痛处,甚至抱着孩子痛哭,并加倍给孩子以物质上的补偿。这种情况,在开始时孩子会感到莫名其妙,但是时间一久,也就习以为常了。慢慢地孩子也变得喜怒无常了。

家长期望通过打来教育孩子的做法,肯定是错误的。打,只会造成孩子种种不良的心态和心理偏差,决不能获得地教育孩子的效果。恳切希望孩子的家长,不要打自己的孩子。

早教相关推荐

如何对新生儿进行早期教育?

从新生儿开始教育成效显著

孩子早期教育别进雷区

教育宝宝的五大国学经典故事

如何教育孩子学会遵守诺言

低声语调教育儿童效果更好

3-6岁幼儿的成长教育指标

成功父母多用三无原则教育宝宝

如何对宝宝进行地震安全逃生教育

教育娃娃5件事做不得

应随时对孩子进行情商教育

道德品质教育应从儿童抓起

小编精心整理的这篇内容:“榜样”的教育未必适合你的孩子,如果你看到此处请一定要收藏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