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老师

中国最早的祭坛建筑

2019-10-10 分类:百科

TIPS:本文共有 792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2 分钟。

在牛河梁遗址

祭坛位于牛河梁第二地点的居中位置,与一号冢、二号冢、四号冢、五号冢东西排列成“一”字形。其西为一号冢和二号冢,其东为四号冢和五号冢,祭坛距二号冢稍近,仅隔2米。

坛上原堆积为三层,上层为表土层,厚约20厘米。中层为黄灰色,是纯净的堆积土,只在坛的东、西两侧底处堆积,厚约25厘米。下层为黑色土,含彩陶片、碎石等,为坛顶积石散落层,厚约35厘米。此层下为坛体与坛下垫土。坛体为正圆形。用棕红色的天然棱状石柱砌出三层圆的石桩界,并排立置如“石栅”形。外石界桩圈直径22米,坛下有一层垫土,土为棕黄色,有陶器残片包含物。垫土南侧最厚,约0.6米,北侧最薄,约0.3米。

石界桩埋于垫土中,仅留约10厘米的桩柱外露。外圈石桩最大,一般高35~40厘米,截面宽10~12厘米。西南边缘残存一段计63根。中石界桩圈直径15.6米,桩圈距外桩圈3.2~3.4米。石桩一般高30厘米,宽8~10厘米,残存234根。内石界桩圈直径11米,距中桩圈1.8~2米。石桩一般高25厘米,截面宽6~8厘米,残存159根。三周石桩圈形成三层台基。每层台基由外向内,以0.3~0.5米的高差,层层叠起。

坛的顶面铺石,较为平缓,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圆形坛面。所用石料以脉石英的花岗岩自然石块居多,中心部位厚约0.6米,近外缘处厚约0.2米。紧贴内石界桩圈立置成排陶筒形器。坛体顶部中心位置铺石,上放置陶“塔”形器。

由于棕红色的石台基与陶筒形器色调相近,使整个祭坛呈现出一种红色效果,与积石冢所用白色硅质石灰岩形成鲜明对照。这种色调充分反映出当时的祭祀活动多么重要而庄重。

祭坛垫土内出土泥质红陶筒形器残件约20件、“塔”形器残件5件、陶器残件有陶钵5件、直腹罐1件、瓮1件等。坛体堆积出土泥质红陶筒形器残件8件、玉钻芯2件等。

故宫博物院研究祭坛的专家于卓云先生考察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祭坛后说:这是中国祭坛的鼻祖。

小编精心整理的这篇内容:中国最早的祭坛建筑,如果你看到此处请一定要收藏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