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老师

农业现代化开始的时间标志

2020-11-13 分类:百科

TIPS:本文共有 956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2 分钟。

农业现代化战略是在2008年10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上正式提出来的,距现在已有2年多的时间。现在看农业现代化战略的提出不是偶然的,是多年历史经验积累形成的新思路。

一、农业现代化提出的背景依据

我们要从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把握和理解农业现代化新战略的提出背景:

一是从国内看,农业现代化战略是在全面总结我国30年“三农”工作的基本经验而提出的新思路。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历年中央一号文件都是关于“三农”工作的文件。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我国“三农”工作是分四步经历了四个阶段走过来的。

第一阶段是1979年到1984年,这一阶段的主要标志是推广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个土地制度的改革得到了小平同志的首肯并在全国推广,一举冲破了人民公社的旧体制,把农田分给农户,充分调动了农民种田的积极性,成功解决了人民公社体制下干活大邦轰、分配大锅饭、经济低效率的问题,使我国成功地解决了十几亿人口吃饭的大问题。

第二阶段是1985年到1995年,这一阶段的主要标志是乡镇企业的大发展。改革开放之后,农村暴露出人多地少的矛盾,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富余劳动力。广东率先开始建立了一大批乡镇企业,通过乡镇企业的发展,让农民离土不离乡,就近搞工商业和服务业,吸纳和解决了农村富余劳动力问题。乡镇企业的发展提升了农业中的工业化比重,也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农民企业家。这是我国“三农”工作中可圈可点的一个重要阶段。

第三个阶段是1996年到2004年,这一阶段有两个亮点:一是农村出现了劳务经济和打工经济,大量富余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里,产生了几千万的农民工大军,支撑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同时也成功解决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太多无处消化的问题,至今劳务输出和打工经济仍是农村的一个新经济业态。二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培育发展了一批农业合作社和行业协会,提升了农民组织化程度,提高了农业专业化水平,成功解决了小农户与大市场的对接问题。

第四阶段是2005年到2008年,这一阶段党中央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通过乡镇和行政村的撤并、统一农村区划、“三通两治”工程的实施和棚户区改造,大面积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条件和村容乡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支持和参与,使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小编精心整理的这篇内容:农业现代化开始的时间标志,如果你看到此处请一定要收藏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