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老师

矫枉过正的出处是什么

2021-05-23 分类:百科

TIPS:本文共有 766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2 分钟。

出处《后汉书·仲长统传》:“逮至清世则复入于矫枉过正之检。”

矫枉过正

jiǎo wǎng guò zhèng

也作:矫枉过直、矫枉过中

贬义

结构 述补

释义

矫:使曲变直枉:弯曲。矫正弯的东西超过限度,结果又弯向另一方。

比喻

比喻纠正偏差、错误超过了应有的限度,而又陷入了另一种偏差、错误中。

例句

学校加强管理是必要的,但不能矫枉过正,干涉学生的正常社交活动。

矫枉过正的出处是什么

    矫枉过正出自《汉书诸侯王表序》:“而藩国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可谓挢枉过其正矣。”

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灭商。周王朝鉴于夏、商两朝灭亡的教训,按五等爵(公、侯、伯、子、男)大封诸侯王,共封了八百个王国,其中同姓王国五十多个,以为这样亲贤俱封,根深本固,周王朝的基业就不可拔了。

但是,分封的诸侯王并不一心扶助周室。时间长了,他们因利害关系,你争我夺,连年征战。自周幽王、周平王之后,周王朝日渐衰落,到了周赧王时,周王朝已名存实亡,各国之间战争频繁。

位处关中的秦国,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在各国混乱中它受影响较小,加以内部稳定,经过多年改革,国富兵强,伺机出兵蚕食山东各国,在公元前221年统一了中国,建立了秦王朝。

秦始皇废除诸侯分封制,将天下分为三十六郡,以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但秦王朝残暴的专制统治,又激化了地主和农民之间的阶级矛盾,到了二世,爆发了陈胜、吴广等农民大起义。公元前206年,秦王朝为刘邦领导的起义军所灭。

矫枉过正的出处是什么

【矫枉过正的典故】西汉时期,汉景帝担心诸侯势力过大会自己称王,出现中央管不住地方的局面,就采用晁错的建议,借故削去几个诸侯王的封地。

吴王刘濞竟借清君侧的名义企图谋反,迫使汉景帝杀死了晁错,出现历史上的七国之乱。此为“矫枉过正”的典型史实之一。 【释义】指纠正偏差超过了适中的限度。

小编精心整理的这篇内容:矫枉过正的出处是什么,如果你看到此处请一定要收藏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