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老师

什么是五德之气

2022-07-01 17:03:15

     关于五德的说法最早是在中国先秦时期的伦理学提到的关于德性的概念,而在现代社会,人的五德通常指的是仁、义、礼、智、信,也有人说是温、良、恭、俭、让,或者智、信、仁、勇、严。

        “仁”指的是和另外一个人相处时,可以做到融洽和谐,要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不能只为自己考虑,做事也应该为人为己,这就是仁。“义”指的是在他人有难时及时出手帮忙,要对人讲义气。“礼”支的是要对他人有礼貌,要尊敬他人,在古代,礼也指的是示人如弯曲的谷物也,意思就是说只有结满谷物的谷穗才会弯下头,礼之精要在于曲。“智”指的是知道平常日常的东西,知识渊博,博学多识所谓的观一叶而知秋就是这个意思。“信”就是人言而有信,虽然在五德的最末尾,但我个人认为,应该排在五德之首,因为这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品德。

    但从古至今,关于五德的概念,阴阳家、儒家、兵家的解释并不相同,其中,阴阳家认为五德指的是土、木、金、火、水为五行之德。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战国晚期阴阳家邹衍提出五德终始说,他认为五德是五行相生相克的,这种周而复始的循环变化,交互更替,更能说明古代历代王朝的更替和制度的变化,所以这种说法也被秦始皇所推崇,之后被西汉的董仲舒所继承而发扬光大。

      到了明朝朱元璋开始,皇帝所下的圣旨便开始自称“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其中,“承运”就是意味五德终始说之“德”运。由此可见,中国之后的发展和信仰,在一定程度上都受到这种学说的影响。

    五德之气就是指在五德的基础上个人的修养和对事、物的看法和见解。

什么是五德之气

五德是儒家的五种品德,即温、良、恭、俭、让为五种德性。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论语·学而》)。子贡赞美孔子具备温和、善良、恭敬、节俭、谦逊五种美德(《中庸》),即“聪明睿智”、“宽裕温柔”、“发强刚毅”、“齐庄中正”、“文理密察”。朱熹注:“言五者之德,充积于中,而以时发见于外也。”温良恭俭让意思是温和、善良、恭敬、节俭、谦逊这五种美德。

 

小编精心整理的这篇内容:什么是五德之气,如果你看到此处请一定要收藏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