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老师

探寻农村老人坚持劳作的动力:勤劳习惯还是生活需要?

2024-02-06 分类:综合

TIPS:本文共有 3183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7 分钟。

农村老人五六七八十岁依然在田间劳作的现象,引发了人们的好奇和疑惑。这些老人们常常面临生存压力,仍在田间辛勤劳作主要是由于经济需求。许多农村家庭依赖于老人的劳动力来维持生计,特别是在子女外出打工或者务工的情况下。此外,对于这些老人来说,劳动也是保持身体健康的一种方式,通过劳作可以保持身体的活跃,延缓衰老。同时,他们将自己的经验和技艺传承给下一代,也是一种文化传统的延续。尽管这些老人面临着体力上的困难,但他们仍然坚持劳作,这也体现了他们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对生活的热爱。

我们看到现在的农村,五六十岁、七八十岁的老人还在田间运作。很多人不清楚是什么原因。

我出生重庆巫山一个边远的山村,现在父母60多了也还在种地,所以我认为我对于这种现象还是有比较深刻的认识。

在具体分析的时候,我先把这几个年龄段农民的整体情况(受教育程度、就业环境、家庭储、家庭地位、生活习惯、生活心理和收入情况)做一个总的分析,以更让我后面针对问题的分析让人更快的了解。

1. 教育程度:文化程度低

五六十岁、七八十岁的这的农民,大都出生在60年代以前。那个时候的社会讲的是破四旧,反孔反资,仇视臭老九(知识分子),那个时候社会分为贫农、中农、富农、地主和资本家。和现在的社会不一样,那个时候是越穷越光荣,越没有知识,成分越好,根子越正。所以这些年龄的农民,普遍受教育程度低。五六十岁的农民极少一部分读了小学和初中,七八十岁的至少有86%以上是农民。

由于受教育程度低,不识字,所以他们对于新知识的吸收,和新工具的应用上普遍跟不上时代。拿现在最常用的手机来说,他们也大多数都是用的老人机,即使是用智能机的,也基本上就是聊个语音,看下电视。

2就业环境:无一技之长

就业是一个综合指标,他包括了社会环境和自身匹配的能力,对这些五六十岁,七八十岁的老人来说,就业环境奇差。

首先,他们本身受教育程度低,除了种地基本上没有别的技能,或者是具备的技能已经是被社会所淘汰的(比如七八十年的瓦匠、砖匠、石匠等等,这里要说明一下,这些技能如果做的非常好,又会推广,也有极少极少的人往工艺品路上走,大获成功的)。

其次,他们已经到了或者是临近退休年龄。身体机能下降了,已经很难靠出卖体力来换钱。不论是到城市里面做挑夫,还是到建筑工地上砌墙,他们的体力都已经跟不上了。

再者,社会用工单工,又要考虑用工风险,和培养成本,所以普遍不愿意再找年龄临近退休又没有一技之长的他们。

3家庭积蓄:余粮不多

这个年龄的农民,收入普遍较低,即便是普经走出农村,走进城市和工厂的农民,基本上也是在流水线上做普工,或者是在其它的场所卖体力,家庭庭积蓄普遍不多。

4.家庭地位:一家之长

这个年龄的农民,他们基本上是爷爷辈或者是祖父辈的人了。总的说来,他们都是一家之长,是整个家庭的象征。

5.生活习惯:勤劳俭朴

五六十岁、七八十岁的农民,他们都经厍了五六十年代的大饥荒、六七十年代的大集体,他们年轻的时候,物质基础十分贫乏,甚至是经常挨饿。

而经过了集体大跃进的他们,他们对吃大锅饭的现象深恶痛绝。因为穷怕了,饿怕了,吃大锅饭吃怕了,所以这一辈的人生活普遍节俭,勤劳。

6.生活心理:老骥伏枥

五六十岁、七八十岁的人,要么经历过旧社会和新中国动荡的初期,要么是经历了新中国动荡的初期。

首先,他们对于新生活既珍惜又戒备。看过了太多的变化,所以对于社会就充满了担心。我父亲就经常对我说,他要把田种好,因为他担心什么时候国家就不开放了,所以他要守好自己的自留地,规避风险。他认为从古至今没有一个朝代的社会是一直向好的,新中国现在是好,但说不准就变了呢?

其次,他们有强烈的自尊心,因为他们大都是一家之长,所以他们在任何时候都不愿认输。再者,他们是长辈,爱着这个家,爱着这个家的每一个晚辈,他们的心里在任何时候都想着自己的后代好,不管是身体还是经济。

7.收入情况:收入微薄

虽然现在国家对于三农政策的倾斜,他们可以购买养老金,但和城市里退休的工人相比,一个200到400多块的养老金,也仅仅能够支付油盐酱醋水电费的开支。

结合前文所分析的就业环境,除此之外他们只能靠地里的产出,或者是养猪或者鸡鸭等,来获取一些补充。

整体的情况分析完了,我就这个问题做出我的回答。我认为每个人所处的环境都不相同,所以这个问题其实并没有标准答案,但大致可以归纳为两大类的诸多小原因:

第一类是生活所迫的不得已.

第二类是习惯劳作的放不下.

一、生活所迫的不得已:

生活简单一点说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生活就是购买、消费这些东西的过程。而要消费,就要通过金钱购买。另外,人生在世,总有亲朋好友,人情往来还有医疗储备都需要用钱。

五六十岁、七八十岁的农民,积蓄不多,收入来源绝大部分又只有一点微薄的养老金,所有只能靠种地来补充生活所需,这都是生活所迫。

二、习惯劳作的放不下:

1.习惯使然:

五六十岁、七八十岁的农民绝大部分人的成长年代物质极其匮乏。他们挨过饿,受过累,勤劳俭朴已经刻进了他们的骨子里,习惯使然.

他们辛苦了一辈子,劳动己经成了习惯,他们一刻也闲不着,只要身体允许,他们就会到田地里去劳动去干活,甚至是一天不劳动,身体就痒痒或者不舒服。我母亲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之前我们在佛山工作的时候,我让母亲到那边去帮我们带小孩,每天就是给小孩做做饭,洗下衣服,按理说这比她在村子里肩挑背扛的劳动强度低多了,但结果是两个月下来,母亲她瘦了20多斤,而且精神萎靡,每天都昏昏欲睡,买了上千块钱的补品也没什么效果,去医院,医生又说没事。于是,我把他送回了家,她每天扛着锄头在田间地头劳作,一个月后身体奇迹般的恢复了,而且精神状态特别好

2. 生理需要:生命在于运动

对于这些老人来说,适当的劳动就是健身.只要不超负荷的去劳动,不但能够创造经济效应,还能够帮助他们活跃肢体,促进血液,保持机体的活力。

3. 自我实现的需要:为梦想

五六十岁、七八十岁的老人大都是家里的家长,常言说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他们虽然年龄大了却不愿意认输,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的来说,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求.对于他们来说,他们能够下地劳动,就代表他还能够为家里创造收入,他就是家里不或或缺的人。

在他们眼里,土地就是命根子。他们认为即便是一块贫瘠的土地,撒上种子就有丰收的希望,就能够收获粮食,就不会挨饿受冻,而在每次收获粮食或者瓜果的时候他们都会有浓浓的满足感。

4. 为了家庭操心:为家人的经济和身体操心

首先,他们成长经受了太多的苦难,所以他们想帮自己的家庭多做一点,多积累一点,以便让自己的后人生活的好一些。

其次,他经历了太多政策的变化,虽然现在政策一片向好,就算是外出打工,收入也比在土地里刨食.但是他们会担心政策是不是会发生变化,所以还是想尽量的多种一些粮食作为储备,第三.随着化肥、农药和使用,和工业废水的排放,食品安全越来越成为社会的话题。尤其是小孩子,体质弱,吃了不健康的食物,很容易得病。所以这些五六十岁、七八十岁的老人希望通过自己在田间的劳动,给家人种出绿色安全无公害的蔬菜和粮食,让后代能够健康的成长成人。

总之,农村五六十岁、七八十岁的老人,还在田间劳作,他们各有各的目的,但总体都是抱着希望生活过得更好,能够为后人减轻负担的想法在劳劳.

农村整体条件和城市相比差距巨大。城市的老人退休了,可以拿着养老金,全世界的去旅游,农村的老人虽然现在说不用太担心温饱问题,但是还是没有那么多的积蓄供他们旅游挥霍。

他们如果不劳作,就只能待在村里晒晒太阳,聊聊家常,随着农村的空心化问题越来越突出,他们可聊的对象越来越少。他们不工作,从很大的程度上会感到更加的空虚。所以他们在这个年龄还在田里劳作,主要还是我们的城乡2元结构所导致的,要真正让这些农村的老人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国家还必须进一步优化这些农村老人的养老政策。

大家对这个问题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探讨

小编精心整理的这篇内容:探寻农村老人坚持劳作的动力:勤劳习惯还是生活需要?,如果你看到此处请一定要收藏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显示评论内容(4) 收起评论内容
  1. 2024-02-06 21:17北客[山东省网友]103.235.186.8
    这是一篇发人深省的文章,让我更加珍惜平凡的劳动。
    顶0踩0
  2. 2024-02-06 21:12L€[河北省网友]103.37.127.23
    或许对于他们来说,劳作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同时也是为了满足生活的需求。
    顶0踩0
  3. 2024-02-06 21:07@lhy[上海市网友]203.56.201.67
    很感动看到老人们依然坚持劳作,这种勤劳的精神让人敬佩。
    顶8踩0
  4. 2024-02-06 21:01亘曲[广东省网友]42.201.86.254
    这篇文章让我思考了很久,或许老人们的劳作动力是勤劳习惯和生活需要的结合吧。
    顶6踩0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