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老师

探索健康新境界- 平顶山晚报专题刊发【健康新视野】特别报道荟萃

2024-02-20 分类:随笔

TIPS:本文共有 25127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51 分钟。

本期《平顶山晚报》将特别推出专题刊发【健康新视野】,旨在为读者呈现新的健康生活理念。特别报道荟萃,精选涵盖健康饮食、运动锻炼、心理调节等方面的独家专题,为读者打开了健康生活的全新视野。本期将邀请资深专家、医学权威撰文参与,分享专业的健康知识和实用的保健建议。特别报道囊括了最新的健康科学研究成果和流行趋势,同时还着重关注了健康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力求为读者提供更加全面、实用、权威的健康信息。敬请期待本期【健康新视野】特别报道,与《平顶山晚报》共同探索健康新世界。

5月12日

全民健身活动月 线上运动嗨起来

□记者 傅纪元/文 李英平/图

5月是我省的全民健身活动月,昨天,我市全民健身活动月线上健身活动启动仪式在市体育村举行。承办方市教体局将利用网上视频教学、微信及QQ群等线上平台推广健身知识,开展多种多样的线上健身活动。

当天下午,由市教体局牵头,健身气功、轮滑、抖空竹、广场舞、太极拳、模特风采展示、艺术体操等7支健身团体参加了启动仪式展演。与此同时,市健身气功协会组织社会体育指导员在市区16个站点开展健身气功进社区活动。

市民表演打花棍

市民表演健身广场舞

市民展示太极拳

第一个上台的是一支由20人组成的陈氏太极拳队伍,伴随着轻柔舒缓的音乐,参演人员一招一式,有板有眼,展现出太极拳圆活沉稳、刚柔并济之美。该团体组织者刘西良说,打太极拳是一种非常好的强身健体方式。居家隔离时,太极拳爱好者没有停下习练的脚步,大家每天自我练习弓步桩、坐步桩、马步桩等基本动作,打一套太极拳精要十八式。不能面对面交流,就网络交流,大家将自己拍摄的视频发到微信群里,相互督促、相互指导。全民健身活动月期间,他和团员们会继续认真遵守有关部门的抗疫规定,严禁组织人群聚集性体育活动。

市民展示花样空竹

市民展示太极功夫扇

青少年表演轮滑

据了解,本届全民健身活动月主题是“全民健身、健康鹰城”“线上健身、居家抗疫”。活动期间,我市将采取网络竞赛、网络展示、网络指导相结合的形式,陆续开展马拉松、象棋、围棋、桥牌、扑克牌双升、健身操舞等群众喜闻乐见的线上健身运动项目,鼓励市民在疫情形势下,积极参与居家健身活动。目前,各运动项目线上活动的实施方案正抓紧制定中,近日将陆续对外发布。

市教体局有关人士说,通过全民健身活动月线上活动的开展,积极营造居家健身浓厚氛围,促进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学校师生、社区和农村群众做好疫情常态化期间的个人防护,养成良好的健身习惯,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和健身方法,推动全民健身生活化。

----------------------------

代秀玲:重病号变身瑜伽达人

□本报记者 王春生 文/图

代秀玲(右)和瑜伽爱好者在河堤上练习瑜伽

5月10日上午8时许,市区新华路湛河桥南岸河堤上,几位中年女士在瑜伽垫上练瑜伽。双莲花、一字马……这些高难度动作对她们来说,轻松自如。

家住附近的代秀玲今年54岁,一连串动作做下来,气息平稳,面不改色。“这些动作我们都练好几年了,所以并不觉得累,而是在享受锻炼的过程。” 代秀玲说。

然而在几年前,她还是一名严重的类风湿患者,饱受病痛折磨,曾因疾病不得不中断在湛河大酒店的工作。

代秀玲于7年前开始练瑜伽,最近几年来,受益于坚持锻炼,她的病日渐好转。,她顺利拿到了瑜伽培训教练证,不断受邀到一些瑜伽馆任教。

当天上午,和代秀玲一起练瑜伽的几位女士,都是她近几年来结交的瑜伽爱好者。在平煤神马股份公司工作的孟女士今年55岁,她说,和代秀玲一起练了6年瑜伽,“她的事很激励我,我愿意跟她一起锻炼。”

“我们现在亦师亦友,有时候在河堤上练,有时候去新城区、鲁山等地。新城区的月季花开了,我们在花海里练瑜伽,感觉特别美!”今年50岁的杜女士说。

“接触瑜伽后,对我的身体康复帮助很大,我就全心练瑜伽,才有了一点成绩。”代秀玲谦虚地说。

代秀玲的自述——

我老家在叶县农村,高中毕业后进入湛河大酒店当服务员、做面点师,后来在客房部工作。在客房部工作时经常上夜班,要接转整栋楼的电话。

|患病的日子“很痛苦”

不知是啥原因,我患上了类风湿。病情加重,胳膊举不起来,手指伸不开,也握不住东西,自己穿脱衣服都很困难,也没法上班了。那一年我38岁,正是上有老下有小的时候,突然无法工作了,对我的打击很大,很痛苦。

后来我去过很多地方看病,吃了很多药,但病情仍没有好转。吃药多了有副作用,我的身体有些虚胖,少气无力的,有时候蹲厕所都起不来了。哎呀,那段日子真是不堪回首。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生病了才能深刻理解这句话。

| 遇见了瑜伽“很幸运”

长时间有病治不好心里烦躁,家里人鼓励我试试其他办法。我曾去北京参加过一个静心营培训班,还参加过激励大师班,希望通过这些让自己沉静下来。

,在家人的鼓励下,我抱着试试的心态去练瑜伽,刚开始胳膊都伸展不开,举不上去,身上到处疼,学个动作也都很机械。

我个头不高,刚练瑜伽时体重快70公斤了,尽管一开始练时很不好受,但我还是咬牙坚持下来了。我那时想,都病成这样了,不坚持练不中啊。有时候我也很纠结:今天不舒服到底去不去?坚持下来后感觉还是有收获的。

练了一两年后,我慢慢感觉身体有所恢复,体重也在慢慢下降,平衡力、协调能力也增强了,心情也没有那么烦躁了。

| 如今的生活“很精彩”

后来,我不用吃药了,身体也渐渐康复了。

,我报了一个瑜伽教培班,经过两个月的学习后,我拿到了瑜伽培训教练证,很快就有一些瑜伽馆邀请我代课。

从一个重病号到“瑜伽小白”,再到一名教练,真的是让我改变了很多,所以我也很有信心,把我学到的东西分享给大家。

之后,我专门去厦门学习了中医与瑜伽相结合的调理方法,回来后运用到瑜伽训练中,效果很好。

这几年身体好了,有时回单位见到同事,她们都说我“你比原来还年轻,精气神不一样了”。

今年疫情期间,很长时间不能出门,我一直在家坚持锻炼,同时发抖音分享给热爱瑜伽的人。不少人看到我的抖音视频后,喜爱上了瑜伽,我觉得自己做的事挺有意义的。

如今,我经常要到市区及附近县城去教授瑜伽,这成了我的新工作,我也很乐意去做并为之付出不懈努力。不忙的时候,我会和亲友们一起去做户外瑜伽,去感受人与大自然“天人合一”的快乐。

一路走来,尽管以前受病痛折磨,但我也由此结缘瑜伽,并爱上了这种健身方式,我的生活也慢慢变得精彩了。

----------------------------

何广欣:“阶上飞”爱喊“一二一”

□本报记者 李霞/文 李英平/图

何广欣在湛河岸边昂首挺胸向前走着

把太阳迎进祖国,太阳把光热洒给万里山河……”昨天上午,在市区湛河公园光明路桥东侧北岸的河堤上,何广欣腰挎小音箱,一边听着音乐,一边精神抖擞地唱着歌,昂首挺胸向前走着。

何广欣虽年过七旬、头发花白,可他走起路来很有气势,步伐紧凑。

今年63岁的孟凡杰家住卫东区五一路街道河西社区,在何广欣的影响下,近一年来也爱上了健步走。“何老师台阶蹦得好,健步走也与众不同!边走边唱,乐在其中。”孟凡杰说,何广欣平时锻炼很有奋进精神,几乎天天坚持健身,是他学习的榜样。

何广欣喜欢蹦台阶和健步走。退休以后,他将这两项健身运动融入生活。在他看来,健身不光是为了健康和健美,更重要的是保持年轻的心态。

何广欣的自述——

我今年71岁,家住新华区中兴路街道联盟路社区,是市第九中学的退休美术老师。1973年,我在市第五中学教书,那时仗着年轻很少锻炼,身体不太好,经常感冒。1981年,我调到市第九中学后,为锻炼身体,我坚持步行上下班。后来,我惊喜地发现,感冒少了,身体也结实多了,干起工作来精力充沛。从那以后,我便对健身锻炼产生了兴趣。

|蹦台阶蹦出个“阶上飞”

退休后,我更重视锻炼了。我家离湛河堤近,每天早晚,我都会在河堤上跑步、蹦台阶。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我的弹跳力特别好,便抓住蹦台阶这一强项锻炼。不知不觉中,我能在七八秒时间内,一口气连蹦52个台阶。

为增加蹦台阶的趣味性,我还自备奖品“打擂”。我承诺,如果女同志蹦台阶蹦过我,就送她一幅我画的国画;如果是男同志,奖品是一幅书法作品。和我比赛过的有解放军战士、体育学院的学生、学武术的年轻小伙等,我赢的居多。有一次,一个美国年轻人和我比赛,成了我的手下败将,但他不服气,又和我比赛跑台阶,结果还是我赢了。从那以后,大家便送我个“阶上飞”的雅号。河南电视台还把我作为健身达人,对我进行过专题报道呢!

| 昂首阔步“一二一”

最近几年随着年龄的增长,一些当医生的朋友劝我以后台阶要少蹦或不蹦,我就把健身方式改为了健步走。但光走路没啥意思,我就一边昂首阔步向前走,一边大声唱着歌,有气势,拉风,心里也得劲儿!

去年3月,市老年体协健步走委员会邀请我参加当年5月在河南林州市举办的“河南省第十三届老年人持杖健步走运动会”。我立即召集了市区5个擅长健步走的老伙伴组队。

两个多月里,我们经常在湛河堤、广场等处排着整齐的队伍,进行持杖健步走训练。作为队长,训练时我喜欢大声喊口号“一二一”,时间一长,熟悉我的朋友不喊我“阶上飞”了,改喊“一二一”了。

| 老年人健身莫盲目跟风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和队员们在运动会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我个人也获得了三枚单项金牌和一枚银牌。

我年轻时没当过运动员,没想到老了老了,不仅当上了运动员,还在省里拿了奖,真高兴。

如今健步走成了我每天的必修课。做完运动浑身舒坦,我也认识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

今年疫情期间,我在家憋得难受,就在家里带着家人一起做健身操。疫情缓解后,我又在小区院内步行健身。这段时间,我天天到河堤上健步走。

我觉得人越是上了年纪,越要重视锻炼。我想提醒大家的是,锻炼得当受益匪浅,锻炼不当损害健康,不同的人体质不同,运动量也要因人而异。老年人要根据身体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锻炼方式,适量锻炼,不要盲目跟风、长时间超负荷运动。

5月13日

63岁陈高科:跑步40多年,每天10公里

□本报记者 王春霞

陈高科在自家阳台跑步(受访者供图)

“人一旦养成运动习惯,就会终身受益。”5月11日下午4时许,在市区和顺路某小区陈高科家中,这位坚持晨跑40余年、每天10公里风雨无阻的退休干部,用这样一句话总结自己的运动体会。

从毛头小伙一直跑到年过六旬,长跑这一运动习惯,不仅让陈高科看起来格外年轻,而且让他远离了困扰同龄人的“三高”等健康问题。

除了早晚坚持健身锻炼之外,照顾93岁高龄瘫痪在床的老母亲,是陈高科每天的主要任务——每天3顿药、4次鼻饲营养餐、1次蜂蜜水、1次果汁,外加翻身挪移、伺候大小便、更换纸尿裤等。采访中,他一看快4点了,到了给母亲喂饭的时间,就到厨房取来准备好的营养餐,喂母亲吃饭。他说,每天下来,任务量不小,能坚持3年,跟自己有一副好身板有关。

,陈高科考取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证书,如今他还抽空去做自己喜欢的心理咨询师工作。“很多心理障碍可以通过跑步来辅助治疗。”面对抑郁、焦虑患者,他常常建议,改变从跑步开始。

陈高科的自述——

我的长跑习惯是从18岁开始养成的,当时我还在湛河区曹镇中学上学。学校里有一位帅气的老师,郑州大学毕业的,喜欢晨跑,跑完用冷水洗澡,我就是跟他学的。

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那年,我被许昌师专录取。大学期间,我是班上的体育委员,每天早上带着同学一起环城跑,谁早上不想起来,我就直接把他的被子掀了。

大学毕业后,我到当时的矿一中教学,仍然每天早早起来,从学校跑到平顶山火车站,再跑回来。当时学校举行万米跑比赛,我总是遥遥领先。

| 因疫情,户外跑改成阳台跑

养成长跑习惯后,一天不跑就会着急难受。后来我辗转到市台联、市委统战部、市科协等多个部门工作,长跑的习惯从来没有间断,即使到外地出差,也会从入住的酒店沿着城市的道路晨跑,顺便看一看当地的市容市貌。

近年来,我晨练的时间一般从5点40分到7点40分,从小区出发到湛河众福桥,沿湛河北岸跑到中兴路湛河桥再沿南岸折回。我测算过,一个来回跑下来约8000米。跑完再在湛河堤的健身器材上练单杠,或者做拉伸、压腿、俯卧撑,再练上一套长拳。晚上,我会在小区广场上再跑10圈,平均每天跑步10公里,2万多步。

没想到的是,我坚持40多年风雨无阻的户外长跑,因为疫情无法继续了。我非常着急,后来灵机一动,就把家里的阳台整理了一下,铺上地毯,每天早上仍准时起床,就在我家27楼的阳台上开始原地跑步,跑完再做压腿、拉伸和俯卧撑,运动量一点没减少,一直坚持到现在。我准备等完全摘除口罩时,再恢复户外长跑。

| 好处多,希望影响更多人

坚持长跑这么多年,我受益良多。首先就是身体健康。我今年63岁了,除了偶尔感冒之外,身体没出啥毛病,每次体检,指标都很正常。而不少同事朋友,却早早患上了“三高”或心脑血管病,一年到头往医院跑。有朋友问我秘诀,我说没啥,就是运动。

跑步能促进多巴胺分泌,心情愉悦。跑步的过程中,看到什么都是美的,一草一木都是新鲜的。后来我学习心理学才知道,运动的过程就是给大脑充电,很多心理障碍可以通过运动来治疗。

长跑之后,吃得香,睡得好,能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也曾有人劝我说要小心,膝关节会受损。但我跑这么多年,膝关节很好,没出过毛病。这可能是因为我从青年时就一直跑的缘故,而且我在跑步前,会活动关节,做预热准备,跑完也做拉伸。被称为中国马拉松第一人的张亮友93岁了,每天还坚持跑13公里呢。

受我影响最大的是儿子。如今,他在美国一所大学教书,跟我一样,每天坚持长跑。我的两个弟弟现在也长跑,他们的身体也很好。

双休日,我会去心理咨询室工作,遇到抑郁或焦虑的咨询者,我都会引导他们去做运动,建议他们跑步。

每天可以长跑锻炼,有老母亲可以陪伴奉养,闲时还可以做心理咨询帮助他人,我对目前的生活很满意。我写过一首打油诗:“人生暮年心不老,坚持健身乐逍遥;每天长跑十公里,跑完忙做拉伸操;压腿单杠俯卧撑,一套长拳不能少;练好身板献余热,回报社会情未了。”

----------------------------

郭胸怀:打太极,从“无感”到痴迷

□本报记者 邢晓蕊 文/图

郭胸怀练习太极拳

5月10日下午,在河滨公园的树荫下,郭胸怀身着白色太极服,全神贯注地打着太极拳,腾、挪、转、移,冲拳推掌,刚柔并济,行云流水。

打完一套拳,郭胸怀收势而立,气定神闲。“以前每天早晨都来公园练拳,下乡后太忙,好久没来这里打拳了。现在练太极拳的人越来越多了。”他微笑着说。

郭胸怀今年43岁,当体育教师多年。他从小习武,擅长太极拳、太极剑,多次在全国、省、市大赛获奖。11月,时任平顶山职业技术学院行政办公室主任的他到鲁山县尧山镇西竹园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便在西竹园村建起了太极拳表演队,去年还协调相关部门举办了首届尧山太极养生文化节,让更多人享受到太极养生的魅力和快乐。

郭胸怀的自述——

我8岁学武,19岁考入河南大学体育学院武术系。大学期间,老师教授太极拳,那时年轻气盛,觉得太极拳动作缓慢,并不喜欢。

毕业从教后,随着对太极文化的逐渐了解,我慢慢有了兴趣。我到河滨公园、鹰城广场等练习太极拳的站点跟老师们学习。沉肩、马步、含胸、勾手、下式……一开始眼花缭乱,幸好有武术根基,学得比较快。

太极八法中有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前六法直接以手完成。我从掌法练起,每天都练,动作越做越舒展,每次练完二十四式,都觉得神清气爽。

8月,我参加由国家体育总局主办的“第七届中国焦作国际太极拳交流大赛”,获得男子C组传统陈氏太极剑一等奖和武德风尚奖。此后,多次参加全国、省、市大赛。得不得奖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机会与全国各地的太极拳高手切磋,让我感受到了太极文化的博大精深。渐渐地,我对崇尚“天人合一”的太极拳愈发痴迷。

|练习太极 修身养性

学校成立了太极拳协会,很多学生加入进来。教学所需,我开始阅读太极拳著作。如果说太极拳是一瓶酒,肢体的外形动作只不过是酒瓶,内含的佳酿则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太极拳习练过程中的“动静相生”“刚柔相济”“立身中正”“连绵不断”等要求,无不与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

太极拳和书法等传统艺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拳术之“无招胜有招”,书法之“无意即是有意”,讲的都是同样的道理。练习太极拳的同时,我也开始练习书法。宁静致远,知行合一,我很享受这种境界。久而久之,内心少了浮躁,性格也变得沉稳。

以前,我性子急,出手也快。记得多年前在和平路遇到一个小偷,我一拳就将对方打趴下了。现在,遇到事情我就看成打太极,让自己慢下来,静下来,以柔克刚,以静制动,反而处理得更好。

| 传承文化 发扬光大

11月,我到鲁山县尧山镇西竹园村驻村,每天早起照例练一练太极拳。一些村民看到了想学,正中我意,我早想把太极拳教给他们。

太极拳表演队刚成立时,就有10多位村民参与进来。每天早晨6点半至7点半,我会教一个小时。,我教他们学习了陈氏二十四式太极拳,去年教他们学会了三十二式太极剑。今年,还准备邀请老师教他们学习太极扇。去年,我们驻村工作队协调相关部门举办了首届尧山太极养生文化节,村里的太极拳表演队上台表演,村民们很骄傲。

太极拳于我,已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提升自身修养的方式。疫情期间,我坚持练习。有时候到厨房烧一壶水的间隙,我都会站成无极桩,双手呈抓球状吊腕而起,练一下起手式,舒活舒活筋骨。在我的影响下,11岁的儿子也喜欢上了太极拳,每天都练。

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文化孕育的独特运动形式,将中国的阴阳、养生、武术、文化等融为一体,适合男女老少练习。

5月14日

张瑞:酷走减病痛 组队一起嗨

□本报记者 高红侠 文/图

张瑞(前)带领队员酷走

抬头挺胸,步伐整齐,队员们随着动感的音乐,双肩有节奏地摆动、酷步前进。5月12日清晨5点多,一群身着统一队服的酷走队员,在鹰城广场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今年50岁的张瑞家住市区团结路,在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一下属企业上班,他是这支酷走队的队长。一个小时下来,他的额头上渗出细细的汗珠,但气息平稳。“坚持锻炼这么多年,早就习惯了,全身轻松、舒服。”张瑞说,自己的好身体得益于多年来的坚持锻炼。

十年前,他曾是一名肩周炎、颈椎病和高血压患者,饱受病痛折磨。于是他开始选择跑步,后转为酷走,不但自己摆脱了病痛,还组建了酷走队伍,队员有100多人。

张瑞的自述——

由于长期伏案工作,我患上了肩周炎和颈椎病,严重时,疼得胳膊都抬不起来。十年前单位组织体检,医生说我的高压为150mmHg,已超出最高值,不及时控制的话,后果不堪设想。

40岁之前,我总以为自己身体不错,很少运动,作息也不规律。当得知高压值时,我精神有点儿恍惚,突然意识到该锻炼身体了。

为了早日摆脱病痛的折磨,,我到离家不远的西体育场跑步。在我的带动下,儿子也跟我一起跑。直到现在,上大三的儿子仍比较喜欢运动。

后来我又到白鹭洲国家城市湿地公园跑步,并加入了一个跑步组织。经过几年的锻炼,我的肩周炎、颈椎病得到一定的缓解,血压也得到控制,但没有根除。

|酷走让我摆脱病痛

,一次偶然的机会,了解到酷走不仅可以改善颈肩部的疼痛,还可以降低血压,于是我就改跑步为酷走,跟着教练学习各种动作要领,渐渐地成为一名骨干队员。

考虑到白鹭洲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离家较远,锻炼完再去上班时间有些紧张,我就换到鹰城广场进行酷走,并成为一名教练。长期坚持早晚两次锻炼后,我的肩周炎、颈椎病都好了,血压也得到了有效控制。

两年前,我自费两千多元购买音响,制作队旗,组建了一支“鹰城开心快乐酷走队”,宗旨是走出健康、快乐、美丽和自信。

我每天清晨5点起床,洗漱完毕后步行来到鹰城广场开始酷走,6点半结束后步行回家,吃过早饭再去上班,一天精神抖擞;晚上7点15分,我和队友会再次如约来到广场。眼下我们的队伍人数越来越多,最多时达到100多人,年龄有六七十岁的,也有三十多岁的。

|疫情期间在客厅坚持锻炼

今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断了酷走锻炼,让我一时无法适应。我家客厅比较大,就想着不如就在家走吧。为了不打扰楼下邻居,锻炼时我会特意穿上软底鞋。三套酷走动作做两遍,共需要一个小时左右,我每天锻炼两个小时。同时,我在酷走群里号召大家也要锻炼,将三套酷走动作视频发到微信群,供新队友学习。

在我的影响下,不少队员都在家坚持锻炼,遇到谁有练习不好的动作,我和几个教练会为他们远程指导纠正。

随着疫情得到控制,半个多月前,我们酷走队恢复了户外活动。我要求队员酷走时戴上口罩,人与人间隔一米左右的距离。

为了展现酷走队的风采,向大家传播健康理念,一年前,我还跟着年轻人学会了玩彩视和快手,将酷走照片、视频剪辑后通过彩视和快手发布到网上,每天更新,目前我的粉丝有将近两万人。

酷走让我变得年轻,也给我带来了不少快乐。我和队友经常利用节假日包车出游、野餐,嵩县木札岭、五道潭,南召秀龙潭等山清水秀的风景区都留下了我们快乐的足迹。

----------------------------

任洁:体操从小练 健身更带感

□本报记者 牛超 文/图

任洁在家锻炼

5月12日上午,在市体育村竞赛部见到任洁时,她正忙着编排大众艺术体操教学视频。“5月是全民健身月,我们正在准备开展线上健身活动,此外我们还在准备第九套广播体操的比赛。”任洁说。

任洁今年29岁,身材高挑,走路带风,家住市区新华路明珠花园小区,在市体育村竞赛部上班,是国家一级运动员和国家级裁判员。

提起健身,她说:“健身让我感到快乐充实,特别是当健身和健康联系到一起时,其乐无穷。”

任洁的自述——

我从小就练艺术体操,说不上喜爱,纯粹是为了比赛、成绩。当时每天上午下午各练4个小时,出的汗在脸都能结成一层白色颗粒。

7月,我从北京体育大学艺术体操专业毕业,那一刻,我特别开心,觉得自己终于解脱了,再也不用练体操了。

可一年多后,我发现自己变得很“暮气”,每天浑浑噩噩,没有精气神儿,也不快乐,且身体开始出现各种不舒服,但去医院检查也没有什么问题。我就想,还真是要锻炼,身体需要锻炼。

|锻炼要循序渐进、坚持不懈

也就是这个时候,我开始组建艺术体操俱乐部。为能更好地教学,也为了自身的健康,我在健身房办了健身卡,每周定期去做力量锻炼,还会在家练跳绳、一字马、蹲起、仰卧起坐等。

因为之前一年多不锻炼,再开始后非常不适应,但贵在坚持。拿跳绳来说,开始跳一二百个就胸闷气喘,但咬牙坚持两个月后,又能轻松跳到1000个,又过一段时间跳2000个也没问题,现在能轻松跳3000个。跳完一身臭汗,那感觉就一个字——爽。

所以,锻炼是个循序渐进、坚持不懈的过程,千万不要有一口吃个胖子的想法,更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最重要的是,当我把健身和健康联系到一起时,才发现了锻炼的乐趣。通常情况下,我每周要锻炼3到5次,每次两个小时。如果遇到节假日外出游玩,我会一大早就锻炼或见缝插针地锻炼。家里、车上、办公室都放的有跳绳,可以随时随地跳。就连出差时,我包里也会随身携带弹力带。

|疫情期间,编排“居家形体操”推广

今年疫情期间,健身房关门停业,我就在家锻炼。早上或晚上在楼下跳绳,或在家进行仰卧起坐、蹲起练习。家里没有哑铃之类的体育用品,我就用两手提两箱奶练蹲起,或是抱着一桶油进行仰卧起坐练习。

我给自己制订了锻炼计划,两个月左右进行一次调整。比如今天进行肩部练习、明天是背部练习、后天是腿部。持续两个月后,身体各部位适应了,再进行调整并适当增加强度。

我还是平顶山学院体育学院的行业教师。疫情期间,我编排录制了一套“居家形体操”发布在平顶山学院的校园网上,供学院师生在家锻炼。

受我影响,同事吉晓丽等人也加入健身行列。还有,我俱乐部的学生有的已经上了大学,去年在首都体育学院上大三的胡雅琦被公派到俄罗斯进行学习交流,得知这一消息我特别开心。

锻炼不仅可以给我们一个健康的身体,也能成就我们的事业。我爱健身,也爱自己的工作。目前,我正在编排大众艺术体操教学视频,准备开展线上健身活动,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健身行列。

5月15日

余辉:痴迷羽毛球 越打越精神

□本报记者 李科学

5月13日下午,在市体育村,迎面走来的余辉身姿矫健、神采奕奕,一点也不像52岁的样子。持续羽毛球运动给了他强健的体魄,看上去比同龄人年轻许多。和球友切磋起来,勾球、挑球、扣杀……身形灵动,毫不含糊。

5月13日,余辉在市体育村室外羽毛球场地打球 本报记者 李英平 摄

余辉是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帘子布公司职工。和许多球友一样,他对羽毛球近乎痴迷。打羽毛球以来,余辉基本上没生过病。凭着一腔热爱,坚持打球的同时,他考取了羽毛球社会体育指导员中级职业资格证书,利用业余时间对儿童进行羽毛球启蒙培训。他积极、乐观、拼搏的运动精神也感染着身边的人。

余辉的自述——

年轻的时候我就爱运动,经常在市河滨公园锻炼,跑跑步、打打太极。1999年,我看到有人打羽毛球,很喜欢,摸住球拍就一直到了现在。

开始打羽毛球时,我已经30多岁了。没有专业场馆,一帮球友就在河滨公园游乐场附近一小块硬地上打球,后来又在白马广场东边小树林里平出一块场地。只要天气允许,大家一次不落。过了几年,公园有了球馆,很多羽毛球爱好者聚集到一块儿切磋球技,感觉正规起来了。

那时羽毛球运动很小众,装备不便宜。最早球拍是木头或铝合金框的,后来出了碳纤维拍,一只就要150元。我一个月工资才200块,省吃俭用换了球拍,激动坏了,晚上抱着球拍睡。一筒羽毛球17.5元,加上球拍和35元的搓板鞋,一个月工资就没了。球拍断了,得难受好几天。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我日常用几百元的球拍,一两千的球拍也断过几只,能接受了。

,我家搬到诚朴路和湛北路交叉口,附近刚好开了家羽毛球馆。我就在这里打球,也带学生,给孩子们进行羽毛球启蒙。

|多年坚持,打球成习惯

打羽毛球,我基本没生过病,身体状态一直保持得不错。我年轻的时候,跨步想跳多高就跳多高;杀个球也下手狠,简直想把球场砸个坑;现在年龄大了,变得保守、温和,以健身出汗为主。打球成了习惯,连续两天不打就难受,还是得回到球场上去。

今年春节小区因疫情封闭管理,可把球友们憋坏了:为打球把吸顶灯打烂的有,瓶瓶罐罐砸烂的也有;还有人在车棚对着墙打。我也挺着急的,跑到楼顶平台空挥拍,假装有对手;家里没场地就做拉伸,进行肌肉训练。好处也有,我沉下心系统地看了《运动医学》《羽毛球实践》等专业书籍,获益匪浅。

后来疫情缓解,我能在小区里练练球;再后来能上街了,偶尔找户外场地会球友。打球的人都闲不住,只要有个空场地,网一架,就算刮大风也不在乎。

|可急可缓,量力而行

这些年来,我因为打球结识了一大批志同道合的朋友,业余时间从事儿童羽毛球启蒙教育。最早跟我学习的孩子有的已经上了大学,有的进了专业羽毛球队。我的孩子正上高中,几乎是跟着我在羽毛球场长大的。

羽毛球运动竞技性强,又要遵循规则、守秩序;场下是朋友,场上是对手,体现了一种拼搏精神。我的感受是,近一年来学打羽毛球的孩子明显多了,这是个好的趋势。打羽毛球令人心身愉悦,它和别的运动还不太一样,对力度、速度、判断能力、反应能力都有要求,是项非常好的全身运动。它可急可缓,不同年龄段的人可以自行调节,值得推荐。

我也给广大羽毛球爱好者一些建议,打羽毛球不要急于求成,应根据自身条件量力而行。运动是循序渐进的,如果腿部、肢体力量达不到,一些看似轻松的动作其实做起来很难。如果有可能,尽量找专业人士指导或者查资料,重视技术规范,能减少或避免运动损伤。坚持时间长了,不仅体能变强,人的精气神儿也会越来越好。

----------------------------

杨尧舜:晨泳十多年 无惧下雪天

□本报记者 孙书贤 文/图

5月12日早,天蒙蒙亮,杨尧舜和8名游泳爱好者就来到了常游泳的地方,热身后,跃入水中畅游起来。

杨尧舜在晨泳

杨尧舜虽然已经60多岁了,可他游得一点不比年轻人逊色,一个猛子下去就游出老远。他和泳友们一起在水中搏击了40分钟后才上岸。“真舒服啊!” 杨尧舜感叹着。

杨尧舜自述——

我年轻时就很喜欢游泳,特别是早晨游泳,感觉更加舒畅。前,我从新闻中了解到冬泳的好处,就尝试着把晨泳从夏季坚持到深秋甚至冬季,每天早晨五点半准时起床,好像有一股无形的力量催我去水里畅游一番。如果不去就像少吃了一顿饭似的,心里空落落的,非得去游上几十分钟才行。

|坚持游泳 队伍渐大

每天早晨起来,我骑着自行车去附近熟悉的水域游泳,下雪天也不觉得冷。坚持了一个冬天后,我感觉自己更加快乐了。

在我的影响下,李小召等几个游泳爱好者也经常和我一起游泳。即使在下雪天,也要畅游一番。长期游下来,我们不仅身体得到了锻炼,心情也更加愉快。

到,参加晨泳的人由最初的3人发展到10多人,于是,大家商量着成立了一个冬泳队,由于我年龄最大,大家都推选我当队长。每天早上5点多,我就召集大家去游泳,每次游一个小时。我们还在微信上建了个冬泳爱好者群,交流冬泳心得。

|长期游泳收获健康

冬天气温低,需要更长的热身时间。每次下水前我们都会把关节活动开,多做纵跳、拉肩、振臂等伸展运动,一般活动5-10分钟,感到身体微微发红、发热就可以了。为了确保每个队员的安全,我自费配备了救生绳索、救生圈,每个队员都配备了救生球。严格要求队员不准私自到陌生水域游泳,外出游泳时一定要在微信群里统一组织。下水时,每人都要佩戴救生球,确保万无一失。

冬泳能增加血管弹性,有利于防治心血管疾病。坚持冬泳的人,患动脉硬化、高血压之类的疾病概率较小。队员杨中奇以前患老寒腿,冬泳锻炼后,老寒腿不治而愈!由于长期晨泳锻炼,我的身体也很好,连感冒都没得过,身体各项指标都达到了年轻人的标准。虽然60多岁了,登山时还能把年轻人甩到后面。

冬泳不仅锻炼了我们的体魄,也增强了我们的友谊。伙计们有啥困难在微信群里一说,帮忙的一大片。近两年,我们这支冬泳队伍发展到了30多人。

今年疫情期间,我把队员分成小组,分批去游,锻炼的同时避免聚集。

通过这场疫情,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锻炼的重要性。我为自己10多年来的坚持感到自豪。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有了健康的身体,才能更好地创造生活,享受人生。

5月19日

胡万超:

健美比赛获佳绩 捉拿蟊贼见真功

胡万超在健身房打沙袋

□记者 赵志国 文/图

市公安局治安和出入境管理支队场所和特种行业管理大队副大队长胡万超连续五天都在忙着两会的安保工作。5月15日中午12点半,没顾上吃午饭,胡万超就来到市区凌云路北段一家健身房健身。他说,一天不练就像缺点啥,浑身不舒服,最近只有午休时才有空来练一会儿。

换上健身衣的胡万超看上去肌肉发达,身体健硕。今年42岁的他对待犯罪分子执法无情,对待群众却铁汉柔情,一心为民。去年年底,他去郑州出差路遇一名突发急病的老人,驾车将其紧急送医的事刷爆朋友圈,此事经本报等省市十几家媒体报道后,引起社会广泛反响。

胡万超的自述

说起健身,我早已把它融入了生命,我上初三时,有次看到同桌拿了一本《健与美》杂志,就被健美冠军健硕夸张的肌肉深深吸引,觉得自己也应该如此,于是开始了我的健身生涯。

当时平顶山还没有正规的健身房,我就用绳子捆着几块砖头当哑铃练习手臂,利用单双杠练习背部、胸部和腹部。刚开始时,一个曲臂伸也做不了,经过一两年的努力,手上的血泡磨成了老茧,高三时我单杠一口气能拉30多个曲臂伸,双杠曲臂伸能做40多个,肌肉力量和线条越来越好。后来,我看健美杂志获知,健美增肌除了要付出百倍的艰辛和努力外,更重要的是高蛋白的饮食方式,这就是健美上所说的“三分靠练、七分靠吃”。那时我还是个学生,没有经济来源,家人对健美饮食不支持,但我没有放弃。

健美增肌靠魔鬼训练过程艰辛

我出生在一个警察世家,从小就立志要当一名人民警察,高三毕业时,我报考了警校,并如愿成了一名警校生。警校的时光很美好,我可以尽情地享受体能、力量、擒拿格斗、射击等运动带来的满足与快乐。毕业时,我被分配到平顶山市公安局工作,成了一名防暴警察。

1999年底,市区开了一家健身房——马华健身俱乐部。我便开始系统地进行训练和饮食,每月大部分工资都买了蛋白粉。健美健身吃得很讲究,以高蛋白、高纤维食物为主,不能吃盐、油、油炸食品、肥肉、糖类、面食等高热量食品。健美饮食难以下咽,我就用水冲服。高强度训练必须把肌纤维练到撕裂,然后再大量补充蛋白质和蔬菜进行修复,肌纤维才能变粗生长。为了能拥有健硕的肌肉,我经常练得走不成路、脱不下背心、抬不起手臂。

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三年时间,我的体重从130斤增到190斤,参加了多次健美比赛并取得不错成绩。

健硕体格让宵小之徒闻风丧胆

健身不但增强了我的身体素质,更重要的是磨炼了我永不放弃、永不服输的毅力。

1997年下半年,我在市公安局刑侦处大案二科实习。8月的一天早上,我在老队长、已故“打黑英雄”贺延岭的带领下,到新华区西市场西侧的陶瓷厂家属院调查一起持枪抢劫案件。我们走到家属院门口时,迎面走来一名身高约1.8米、身体壮硕的年轻男子。该男子与受害人描述的嫌疑人特征极为相似,我顺口喊了一声嫌疑人的外号,那名男子本能地应了一声后便立马逃跑。

我想都没想狂追300多米,在一个拐弯处,我飞扑上去将嫌疑人推到墙上,接着一个抱摔把嫌疑人压在身下。贺延岭和增援人员陆续赶来从嫌疑人身上搜出了一把已上膛的手枪和一把匕首。审讯时,嫌疑人疑惑地问我:“我是体校的长跑运动员,你怎么能追上我?”我说:“我每天训练3个小时,就是为了对付你们这些人。”

冬,我陪家人在市区和平路逛街时,发现几名男子扒窃。我大吼一声冲向4名小偷,先撵上一名小偷制服后,转身拉起另一名小偷来了一个过颈摔,另外两名小偷见状转身求饶。最后,我和接警赶来的派出所民警一起将盗窃人员扭送到派出所。家人埋怨我说:“他们这么多人,万一拿刀子捅你怎么办?”我笑笑说:“邪不压正,他们在做违法的事,警察就要管,再说我天天健身也不是白练的。”

疫情期间,我们民警全员上岗,吃住在单位。为了缓解高强度工作的压力,我仍坚持健身,一有空就在单位院子里做单双杠。疫情稍有好转时,我回到家仍会不由自主地拿起哑铃杠铃练会儿,大汗淋漓的感觉最快乐。

张伟超:

防身健体练擒拿 上千学生成后浪

张伟超(右)在市河滨公园指导学员练习擒拿格斗

□记者 牛超 文/图

昨天早上5点刚过,张伟超就起床了。洗漱过后,他来到市河滨公园北门羽毛球馆附近,热身后沿着公园的水泥路先跑几圈,然后一边练习擒拿格斗,一边等待前来训练的学生。有晨练的市民路过,也会跟着比画几下,张伟超总是耐心地给予指点。

“我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市民前来学习,这不仅是健身,更能防身。”张伟超说。

今年45岁的张伟超家住市区中兴路省运公司家属院,在石龙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上班。

张伟超的自述

我从小就是一个武术爱好者,练就一身过硬的功夫是我的梦想。1989年,在这种梦想的激励下,我参加了市摔跤队学习自由式摔跤;1992年当兵期间,接触到擒拿格斗。退伍后,还跟随我市一些太极名师学习了太极拳。

随着练武时间越来越长,学习内容越来越多,我的梦想也由“练就一身过硬功夫”变成了“健身和防身”。

疫情期间,义务教大家健身

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只有身体好才能干好工作。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坚持锻炼,很少生病,更没有人们经常说的腰椎、颈椎等职业病。

锻炼不一定非要有充足的时间,也可以化整为零。就拿我来说,时间充足了,我就到公园跑跑步、练练擒拿格斗;没时间了,我就“见缝插针”利用刷牙、工作间隙,比画比画拳术的套路。习惯成自然,锻炼的时间长了,猛一停下来,感觉浑身难受。

今年春节,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人们的正常生活。我就在自家阳台上锻炼,练擒拿格斗、打太极。每天早上5点多起床,活动身体后,开始锻炼,直到大汗淋漓,那种感觉真的很舒服。

我在石龙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工作,疫情期间,我被抽调到207国道石龙区段执勤,吃住在单位。执勤期间,坐的时间长了,我就抽空站起来活动一下身体,打打拳。当时,和我一起执勤的还有当地交通、公安和卫生系统的人。见我打拳,有人就说自己的肩颈也不舒服,想练练。于是,我结合自己多年的练武经验,将传统武术、太极和健身进行整合归纳,编了一套适合大众学习的锻炼方法,利用执勤休息的间隙教给大家。

健身不能急功近利,要循序渐进

受网络或影视作品的影响,不少人认为学习擒拿格斗必须拥有特别强壮的身体,学习是为了与他人交手,具有很大的危险性。实际上,擒拿格斗是普通市民增强自信、强身健体的一种极好的运动方式。若生活中遭遇意外的话,这些技巧或许用得上。

我有一个学生小朱,父母在石龙区做生意,他在市区上学,周末会回石龙区。因为身材矮小、单薄,曾几次在回家途中被同学欺负。小朱的家人得知此事后,为了提升小朱的自信心和自我保护能力,前后,将小朱带到我这儿学习擒拿格斗。3个多月后,小朱明显有了变化,再遇到危险时,他知道如何保护自己,有效规避了危险。

然而冻冰三尺非一日之寒。健身是个“苦差事”,它不能光有激情,更多的是要有恒心和毅力,健身必须从一点一滴开始。

当教练近来,前前后后带过上千名学生。每次看到学生“学有所成”,我打心眼儿里高兴。而我也一如既往地沉迷在擒拿格斗中,乐不思蜀。

孔祥义:

跑完全程马拉松 耄耋老翁不言老

八旬老人孔祥义在双杠上做运动

□记者 王辉 文/图

5月14日下午,在市区青年公园的双杠上,八旬老人孔祥义上下翻飞,做了几个自创的高难度动作,引得围观者齐声喝彩。

孔祥义耳聪目明、身材匀称、健步如飞,家住市区东安路中段96号院。无论晴空万里还是刮风下雨,他每天都按摩、跑步、爬山、拉伸等,有条不紊地按照自己的一套健身流程坚持锻炼。他的身体长期保持良好状态,最近几年连一次感冒都没得过。79岁时,他报名参加郑开马拉松,用时5小时5分29秒跑完全程。

孔祥义的自述

我追求“五快”生活标准,即“吃饭快、走路快、说话快、睡觉快、排泄快”。退休以来,我每天早上6点左右起床,然后空腹进行三个小时的锻炼,主要包括按摩、跑步、快走、爬山及身体拉伸等。

我的按摩从头部展开,自上而下,依次梳头、揉头皮、按摩百会穴、提拉耳朵。耳朵上面有很多穴位,对应不同的人体器官,提拉耳朵相当于全身按摩。耳部按摩后,我就干洗面部、按摩颈椎,促进血液循环。然后展开手掌,对着腹部左右旋转按摩,润肠通便,达到“排泄快”的目的。涌泉穴在脚底,号称人体的第二心脏。我经常用脚尖顶着另一只脚的涌泉穴,双脚交替按摩。

整个按摩过程约半小时,随后,我走出家门沿湛河堤或新华路向北快走、慢跑十几公里。最后,找到一个有单双杠的健身场所进行身体拉伸。

疫情期间自创保健操

新冠肺炎疫情来袭后,我和大多数人一样宅在家中。为增强自身免疫力,每天早起后,除了像往常一样坚持自我按摩,我还要做40至50个仰卧起坐和30个俯卧撑。

此外,我结合他人经验和自身特点,自行摸索编排了一套保健操,效果不错。这些动作概括起来为“拉弓、拉筋、提肛、手抓”:在地板上站直,双手做拉弓状,交替进行;接着做颈、肩、腰部旋转等全身运动,舒活筋骨,在阳台上进行踢腿和拉伸;提肛,以达到通便的目的;空手握拳再伸展,改善微循环。

看电视时间长了,我就起身在客厅里眨眼睛、揉鼻子,做上30分钟的健脑十指操。这是我在电视上学来的,可以缓解视疲劳,健脑提神。我认为,所有的健身方式都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量力而行,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否则会适得其反,甚至伤及自身。

79岁参加马拉松

三年前,我加入市区一家体育用品店组织的民间跑友会,每周三、周六与数十名跑友在市体育村集合,沿湛河堤向东跑到市区昆阳大道,或向西跑到市区稻香路,然后返回体育村,往返一次十几公里。跑友中青年人居多,途中你追我赶,有说有笑,我的朋友圈逐渐扩大,心情越来越舒畅。后来,我还多次参加该跑友会组织的环白龟湖跑步挑战赛,几乎都是一口气跑完13公里的全程,因此获得“老当益壮”的美誉。

为了进一步挑战自我,春天,我报名参加舞钢市举办的半程马拉松。赛前,我以为半程马拉松路程约21公里,结果跑完21公里后,工作人员告诉我,路程是24公里。我跑完24公里后,又有人说是26公里多。即便如此,我还是咬牙坚持跑了下来。一年后,我又报名参加了郑开马拉松,用时5小时5分29秒跑完全程。

我结合自身情况,按照上述健身方法坚持锻炼。刚退休时,我身体偏胖,且血脂较高,现在体检指标一切正常。我的身体长期保持良好状态,近几年更是连一次感冒都没得过。

常年坚持锻炼身体,我的行为渐渐影响到身边人,女儿等人纷纷加入健身行列,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丁世光:

胖子逆袭变型男 收获事业与笑颜

丁世光在家中进行俯身马凳哑铃划船运动

□记者 范丽萍 文/图

很难想象,眼前这位身材健硕、动作标准的“80后”健身教练,曾是个100多公斤的胖子。“我属于易胖体质,从小到大都很胖,当嘴巴被满足时,不断飙升的体重也给了我强有力的打击,心里总有些自卑。”昨天,在丁教练家里,说起往昔的“肥胖”岁月,他感慨良多。

丁教练全名丁世光,今年37岁。,因为一场胃病,他决心减肥,不仅减掉25公斤,还逆袭为一名出色的健身教练。目前,他已教授过数百名有增肌、减脂、塑形等不同需求的学员。去年,通过不懈努力,他考取了中国健美协会国家一级裁判员证书,并多次在全国健美健身赛事中担任打分裁判。

丁世光的自述

以前,我总想着自己年轻,作息饮食很不规律,夏天一场突发疾病,改变了我的想法。那时,因为工作经常应酬,虽然我不喝酒,但冰镇口乐、碳酸饮料有时能喝十几瓶,把胃喝出了毛病,最后被送进急诊室。“再喝下去,就是胃穿孔,简直不要命。”医生的话把我吓坏了,我积极配合治疗,每天只能吃流食,水果、蔬菜都得打得稀烂。两三个月后病才好,虽然嘴上受苦了,但体重减了10公斤。当时我又惊又喜,像我这种喝口水都能长胖的人,从小到大都没出现过体重下降的情况。由此,我下定决心开始减肥,也深刻认识到健康对生命的意义。

健身收获新事业

刚开始,我没给自己设定太大的目标,能一点点瘦下来就行。除了在饮食上有所节制,我还花1500元买了一辆山地车,抽空就到白鹭洲国家城市湿地公园骑行,结识了不少健身爱好者。

管住嘴,迈开腿。这六个字,我最初的理解并不到位,因为不懂得正确的健身方法走了不少弯路。经过8个月的骑行锻炼和节食,我的体重从100多公斤下降到75公斤,但这之后就很难再下降了,而且稍一放松就反弹。直到走进健身房接触健身,通过专业的训练以及“运动+饮食”双管齐下的方法,我的减肥效率才大大提高。

这几年,我的变化很大,身体素质和精神面貌都有了质的提升。我也爱上了健身这个行业,主动学习相关知识并考取相应的资格证书,正式跨入健身教练行列。人体构造复杂,每个人的体质不同,适用的健身方式也不同,我希望通过亲身经历和专业知识,帮助更多人完成减脂、塑形等目标。

运动传递快乐

运动是快乐的,与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运动,快乐还能叠加。

我印象最深的是4月参加的一场东三省健美锦标赛,师父王震陪我备赛5个月,最后冲刺阶段,师父为了让我能有更好的状态,特意邀我到他家,把他父亲的房间腾出来给我住,还亲自给我做了一周的冲刺饮食。师父的父亲只能睡沙发,这让我特别过意不去,而师父却说:“一家人不说两家话,你把这儿当作自己家就行了。”这件事让我深刻感受到,运动可以拉近你我距离,促进交流,分享快乐,这无关地域和年龄。

疫情期间,健身房不开门,我就宅在家里做运动。按照早已形成的作息规律,早上5点半起床,先做半个小时晨练,然后等9岁的女儿上网课时再做一个小时器械运动,胸、肩、背、腿、手臂,每天轮换一个部位。其间,有不少学员在家憋得不行,我就通过微信、电话的方式跟他们沟通,并进行“1对1”或“1对多”的视频指导,制订一些饮食训练计划、健身小知识等发到微信群里。

健身是一项长期运动,不能怕苦怕累,要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方式方法。我觉得,锻炼时间并不是越长越好,而是要循序渐进,量力而为,每天抽出一小时进行徒手或器械训练即可。

5月20日

李丽彩:爱骑行爱跑步 性格好心情好

李丽彩在骑行路上(受访者供图)

□记者 王春霞

皮肤白皙紧致,身材凹凸有致,白色T恤加牛仔裤,一双小白鞋,初见李丽彩以为她很年轻,不料,她已经48岁了。16岁时,她就随父母从黑龙江伊春来到平顶山,东北口音已不明显,性格却一如大多数东北人那样开朗。

“我比较热爱运动,打乒乓球、羽毛球,骑行、跑步、跳绳、健步走,都喜欢。”5月18日下午,李丽彩爽朗地说。

李丽彩在平煤神马集团职工休养院工作,从一名厨师到文秘、餐厅经理、信访办主任,再到营销部门的负责人,多个岗位的历练,让她安排工作、处理问题都游刃有余。疫情期间,进驻市传染病医院的医疗救治团队、我市三批返平的援鄂医疗队的餐饮住宿都安排在休养院,她将各个环节安排得井井有条。繁忙的工作之余,她仍每天见缝插针地坚持运动,以保持充沛的精力。

李丽彩的自述

我家住在西体育场附近,从家到单位8公里,我每天骑自行车上下班,单程仅需25分钟,感觉很轻松。有时为了增加路程,我会绕道新城区。

我们单位临白龟湖畔,景色优美,院内花木成荫。午饭后,我会在院里走上四五圈,一圈是1000步左右。早上或晚上,我会从家走到鹰城广场,在鹰城广场转几圈,平均每天要走1万多步。

爱上运动,始于“非典”

虽然小时候也喜欢打打羽毛球,但真正爱上运动是“非典”那年。我生完孩子后发胖,不到一米六的个头,体重65公斤。一场“非典”让大家的健康意识大大提高,我也开始注重锻炼。

当时,单位已有健身活动室,我就跟同事一起打乒乓球。每天利用午休时间,打到大汗淋漓,这一打就是5年。后来,我的体重一直保持在55公斤左右。

骑行开始流行,我又爱上了骑行。记得第一次跟骑友去骑行,是从市区到鲁山下汤,100公里左右。当时我还没有买赛车,骑的是普通自行车,出门时婆婆打趣说:“我看你连新城区也难骑到。”结果,我硬是咬牙坚持到了下汤,不过屁股就像针扎一样疼。

那次之后,我每周都跟骑友外出,直到一年后才买了一辆不到2000元的赛车。记得有一次骑行去宝丰博物馆,回来时风特别大,一路逆行,骑不动,只好下车推着走。

那几年,市区周边县(市)好玩的地方都跑遍了,用“累并痛快着”来形容最恰当。那时候,我老公也爱上了骑行,他骑得更远,会骑行到邻市。

后来,西体育场的跑道整修,换成了塑胶跑道,跑起来很舒服,我又迷上了跑步。每天早起跑3公里或者5公里,一天都感觉精力充沛。

至今翻开至的微信朋友圈,记录最多的就是晨跑。10月1日:“每天1小时慢跑和健步走,身体柔软度明显提升!继续坚持!”11月13日:“体育场慢跑2000米,快走2000米,仰卧起坐40个!”……

后来西体育场关闭了,我又到鹰城广场跟着酷走团队健步走。

有一次,省内分泌糖尿病年会在我们休养院举行,主办方组织了一场5公里环湖长跑比赛,我报名参加了。头天晚上忙至11点多,第二天早上5点多我仍然准时出现在赛场上,并且拿下了当天比赛的女子第一名,奖品是一台电子秤。

疫情期间,在家不胖反瘦

我特别能吃,不忌口不挑食,还爱吃肉。这些年之所以能保持正常的体重,主要是靠运动。疫情期间,小区封了,无法出门,我就在家里锻炼,“防止体重反弹”。

我家住一楼,有个小院,我每天坚持跳绳500个,踢毽子或跳操半小时,在小院里慢跑。3月份开始上班的时候,我不仅没有增重,反而减了5斤。同事们见了惊讶地说:“人家都在家待胖了,你怎么反而瘦了呢?”

这些年,我每天都坚持运动,从未间断。运动能带来“正能量”——性格不好的,能让你性格变好;性格好的,能让你变得更好。结婚这么多年,我和老公没有吵过架,和婆婆也没有吵过架,儿子的性格也阳光开朗,一家人和和睦睦的。我觉得这都跟运动有关。

马长有:抖空竹打花棍 有荣誉有乐趣

马长有在湛河岸边打花棍

□记者 高红侠/文 李英平/图

5月17日晚7点,马长有简单吃过晚饭,便早早来到万达广场东侧,开始练习打花棍。落地钟摆、旱地拔葱、鲤鱼摆尾……已经67岁的他打起花棍来,身手敏捷、神采奕奕,与同龄人相比,看上去年轻许多。

马长有是平煤神马集团田庄选煤厂的退休职工。从最初的练武术、打太极拳、抖空竹,到现在的打花棍,他不仅自己坚持练习,还向爱好者无私传授。,他加入市老年体协空竹委员会,多次带领队员参加比赛并获奖。

马长有的自述

我家原来住在西市场附近,父亲喜欢武术,十一二岁时,受父亲影响,我开始跟着附近一位武术师傅练武术。直到我19岁参加工作,练武术从未间断。

参加工作后,我仍坚持练武术。2000年,我又开始学习打太极拳。平时工作忙,我会见缝插针地练武术和太极拳。2001年,我们单位成立太极拳协会,领导让我任秘书长,并从全公司抽调200多人跟着我练习。说实在的,当时特有成就感,还曾下决心,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将这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传承下去。

带领队员获得多项荣誉

7月,我退居二线,时间变得宽裕。有一次,我回老家看望父亲,父亲将他闲置多年的空竹送给我。一个圆盘,在竹棍上系上线绳绕木轴拽拉就会抖动、旋转,还会发出呜呜的响声。我把它带回家研究,还到河堤跟着抖空竹的师傅学习,根据对方讲的动作要领,吃饭睡觉甚至连走路,都要细细地琢磨动作。

为了增加学习机会,10月份,我加入市老年体协空竹委员会。曾经,我因为反复练习抖空竹里一个“倒骑驴”的动作,被空竹多次砸到,脚踝肿得老高。

,我被大家推选为空竹委员会的秘书长,之后又担任主任。我带领队员多次代表我市到安阳、洛阳、濮阳等地参加空竹比赛,团体或个人组曾获得一等奖、优胜奖等好成绩;我也曾被中国老年体协、原省体育局、省老年体协和原市体育局等部门授予“先进个人”“最美社会体育指导员”等荣誉称号。

很多宝丰、鲁山、郏县等地的空竹爱好者都来市区找我请教,有时候我还会去县区现场传授。

把打花棍教给更多人

四年前,我到开封汴京公园参加空竹比赛,无意间看到有人打花棍,当时就被深深吸引。

回平后,我上网查询,了解到打花棍可促进手、眼、脑的协调性,使颈椎、肩部、腰椎的关节和肌肉以及神经传导功能得到锻炼。,我再次到开封比赛,赛后我找到打花棍的师傅,进行了现场学习。回来后,我又跟着视频练习,还加入省内的打花棍交流群,跟爱好者交流学习,入门三式、二十四式、三十二式,半年下来,就掌握了不少技巧。

后来,我到万达广场打花棍时,一些退休职工主动要求跟着我学,于是我们便组建打花棍队,每天晚上七点到八点半集体练习。随着影响面扩大,新城区、体育村的一些打花棍爱好者也加入进来,目前队员已有70多人。

凡是不能急于求成,只要用心练,没有学不会的,这是我多年的心得体会。

今年初,突如其来的疫情让经常外出锻炼的我很着急,只得将客厅变成练习场地。一个月前,我恢复户外运动。锻炼完之后,一整天神清气爽,干什么都带劲儿。近日,我们的打花棍队也恢复户外练习,多日未见的队友聚在一起格外亲热。

闫星:两天不锻炼 浑身不舒坦

闫星在家用水桶锻炼肌肉

□记者 傅纪元/文 禹舸/图

“前几天,我接到健身房发来的信息,健身房正逐步开放,但需要预约,限制人数,不能洗澡。”昨天上午,在市区启蒙路中段的家中,平煤神马集团原丝一厂职工闫星正用一只水桶练肱二头肌弯举。他身材魁梧,肌肉坚实,看起来非常有型,今年50岁的他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至少小10岁。

“虽然天天在家练,毕竟没有健身房的器械全面,皮下脂肪含量明显增加,以前练出来的‘麒麟臂’现在只能看出个大体轮廓了。”闫星提着水桶缓慢地弯举,动作规范,“小老鼠”随着手臂伸缩高高鼓起。

闫星的自述

我从小热爱体育运动,对足球更是情有独钟。上班以后,只要有时间,就约上几个好友一起去踢球。家里的电视常年锁定两个节目:中央五套的体育新闻、足球之夜。记得2002年,中国足球队首次出现在韩日世界杯上,我和朋友们到宾馆一起看中国队的小组赛,那真是难以忘却的记忆。

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开始走下坡路,以前踢球可以满场飞奔,后来还没跑半场就大汗淋漓。运动量下降,应酬聚会增多,我的体重一度达到一百公斤,平时走起路来都气喘吁吁。中度脂肪肝、高血糖……身体各项指标开始亮起红灯。

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我决心改变糟糕的身体状况,走进健身房,从此开始了我真正意义上的健身之路。

健身成习惯 还把性格变

记得初到健身房时,没有人指导,也没有方法,我一开始只是在跑步机上跑跑步,学着其他人在器械上摆弄几下。后来我买了《健与美》等各种健身杂志,学里面的健身方法,和健身发烧友照着杂志里的动作要点互相指点、琢磨练习。一两个月后,我发现自己手臂上、胸部有了小小的肌肉,身体曲线的变化越来越明显。身体的改变让我找到了动力,干劲十足,尽管在训练方法上还有很多问题。

一周到健身房练五次、每次一个半小时,这样的日子不知不觉已有10多年。压力大心情不好的时候来健身,撸撸铁出一身汗洗个澡,觉得神清气爽;状态好的时候,我的杠铃卧推120公斤,深蹲130公斤,硬拉150公斤……当然肌肉酸痛也是常有的事儿,但酸痛表示前一天练到位了,也很开心。现在如果两天没健身,我觉得浑身都不舒服。

我的健身经历也带动了身边很多亲戚朋友,在健身房里我还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健身令我的性格变得开朗乐观、积极向上。

宅家仍健身 为喜欢坚持

我清楚记得,1月下旬,健身房因为疫情开始关闭,一些健身平台相继推出网络直播课,指导大家宅家健身。我觉得这些课对有十几年健身经验的我来说作用不大,于是,我结合自身情况制订了训练计划:胸、肩、背、腿、臂、有氧,每天练一项,一个周期休息一天。家里没有杠铃、哑铃,我就把水桶装上水进行侧平举、前手举练肩;用家里的拉力器做划船动作练背;空手或手持水壶、水桶做深蹲和弓箭步练腿;做波比跳进行有氧运动。虽然按照自己的计划每天坚持锻炼,但和原来在健身房练相比运动量肯定不够,于是我有意减少食物摄入量,每天以早午餐为主,晚饭不吃或吃一些水果。

居家健身三个月,肌肉掉了不少,身材没以前紧实了,加上年纪又长了一岁,新陈代谢慢了,现在索性不纠结这个问题了,每次做完运动,我反而能以更大的热情和幸福感投入到工作生活中。

别人都说我坚持健身这么多年很不容易,其实我觉得自己不是坚持,而是真的喜欢,从未觉得枯燥,不让我锻炼才是痛苦的事。

李一增:骑行十二年 神清又气爽

李一增在山顶公园骑单车锻炼

□记者 李霞 文/图

昨天上午,在山顶公园附近,头戴红头盔、身穿骑行服的李一增像往常一样,骑着单车上山,一路洒下歌声一串。

李一增今年47岁,是平煤神马集团物资公司的职工。工作之余,他骑单车健身已有了。

“他在我市骑行圈里很有名,热爱骑行的人基本都认识他。”在市自来水公司上班的陈笑非说,七八年前,受李一增影响,他也爱上了骑单车健身。在他的印象中,李一增性格豪爽热情,还喜欢唱歌。平时与骑友们组队外出骑行,他爱边骑车边大声唱歌,在休息间隙或到目的地后,他总会即兴唱几首歌或讲个小笑话来活跃气氛。

李一增的自述

我家住市区矿工路中段的康馨花园小区,距山顶公园不太远。以前我痴迷徒步爬山运动,每天早上5点多起床,一路慢跑到平顶山脚下,再顺着台阶爬上山顶,然后下山走回家。只要不刮风下雨,基本上一天一个来回。

喜欢上骑单车健身,还得从说起。那一年,随着市场上款式新颖、可变速、适合长途骑行的运动单车兴起,我市掀起一股骑游热。那时市区公园、广场等处经常可见戴着炫酷头盔、身穿独特“侠士服(骑行服)”的骑友,他们的骑行装备很时尚拉风,让人感觉特酷特帅。再加上骑游既能锻炼身体,同时还能亲近大自然,当时才30多岁、精力充沛的我便喜欢上了这个运动,并一直坚持到现在。

骑行健身 苦乐中收获多

我刚加入骑游队时,体力和耐力不够,周末跟着队伍行动时总掉队。这对我打击挺大的,但我是一个认准一件事情,就不轻言放弃的人。

为了增强体力和耐力,我把过去的徒步爬山晨练改为骑行锻炼。刚开始趁周末扛单车爬平顶山,山顶公园的台阶共有600多阶,扛车爬山时间长了感到又累又枯燥,我就一边扛车爬山一边大声唱歌,利用歌声来放松心情。那时,我还成了山顶公园的一道风景呢!坚持近5年后,我的膝盖总是酸痛,在医生的建议下,我放弃扛车上山,改为每周末随骑友骑车四处旅游。这些年来,我不仅先后骑行游遍了我市叶县、鲁山等处,还骑车去过山西、浙江、江西等地。

由于经常骑车锻炼身体,这么多年来,我身体倍棒,吃嘛嘛香。经常运动还让我感觉精神抖擞,神清气爽,干什么事都有激情,浑身也有使不完的劲儿。大家都说我看上去比同龄人要年轻些,这也是骑行的功劳。

过去我性格有些内向,不擅长与人交流。通过骑行健身,我的自信心、与人交流时的组织沟通能力都有了大的提升,还结交了一大批爱好骑行、志同道合的朋友。

宅家锻炼 歌友变骑友

疫情期间宅在家,让平时习惯在外面锻炼的我很不习惯。为避免歇着“长肉”,我在家天天举哑铃锻炼。没多久,我作为单位的志愿者被安排到防控卡点值班,在卡点值班的时候,考虑到骑车锻炼不方便,我就抽空在卡点附近走路健身。近段时间,随着疫情缓解,我和我的一帮骑友又恢复了周末骑游活动,不过装备中增加了口罩。现在天有点热了,骑车时一直戴着口罩会感到呼吸不畅,特别期待疫情早点过去,可以摘下口罩畅快呼吸!

的风雨骑行路让我深深喜欢上了这项运动,有时候心情不好,我就跨上单车出去遛一圈,往往回来时一切坏情绪就烟消云散了。在我的影响下,我身边的亲朋好友也爱上了这项运动。一年多前,爱唱歌的我建了一个歌友群,现在很多歌友也成了我的骑友。

5月21日

樊亚平:鹰城俏飞燕 处处舞翩翩

樊亚平(前)与队员一起跳广场舞

□记者 李霞 文/图

5月19日晚上7点多,在市区建设路西段新建不久的野王生态公园,伴随着欢快的音乐,身着白T恤、个子高挑的樊亚平带领队员跳起了广场舞,活力四射,热情洋溢。

樊亚平今年46岁,家住新华区西市场街道优胜社区优胜街小区,在平煤神马集团六矿工作,是全国广场舞运动一级教练员、裁判员,六矿舞蹈协会鹰城飞燕舞蹈队队长。

“樊老师心细,指导动作特别有耐心。”队员贾丽丽说。

樊亚平的自述

我从小爱展示自己,一听见音乐就想跳舞。学生时代,我一直是班上的文娱骨干。每逢班上有文艺演出,老师就让我组织编排。更让我自豪的是,我编排的舞蹈节目常常获奖,老师越夸,我就跳得越有劲。

一波三折学跳广场舞

1996年我刚上班时是在食堂工作,能经常接触到各种好吃的,而我又偏偏忍受不了美食诱惑,时间一长,原来瘦高的我就变胖了。于是我白天上班,晚上和我妹搭伴儿到街头游园跳舞减肥。当时只有跳交际舞的,我们俩就学着跟人家跳。后来结婚生子,我天天单位家里两点一线,只顾着忙孩子了,就没有坚持。

突然有一天,我无意中蹲下去,却发现站不起来了,可把我吓坏了。到医院一检查,腰椎间盘突出。医生建议我在治疗的同时,不要久坐,要多运动。于是我又开始跳舞。

当时我们小区楼下的广场上就有很多人跳舞。为了锻炼身体,我也成了其中一员。可初学广场舞时,我的节奏总比别人慢半拍,动作也不好看,后来我就利用业余时间认真钻研,跟着电视、网络视频学,认真纠正每个动作,并自费跟着专业老师学。经过十几年的坚持,不知不觉我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完全康复了,还取得了国家体育总局一级广场舞教练员、裁判员等资格证书。

组队教学处处舞翩翩

,矿上舞蹈协会成立了鹰城飞燕舞蹈队,我担任队长。初建舞蹈队时,没有专门的练习场地,部分学员刚学就想放弃,我就不厌其烦地做工作。考虑到很多队员缺乏舞蹈基础,我就自己编排舞蹈动作,从易到难。其中艰辛,不足道也。不过,让我欣慰的是,我们的队伍不断壮大,从最初的7人发展到如今的100多人。

说起广场舞,其实它的范畴很广,包括伦巴、恰恰、鬼步舞、现代秧歌、民族舞蹈等各种舞蹈形式,它将传统舞蹈的美感与体育运动结合在一起,既体现出舞蹈的审美情趣,又具有健身功能,还兼具娱乐性。

疫情期间,我在客厅设置了一个小舞台,将自创的舞蹈用手机拍下来制作成小视频传到网上,吸引了不少粉丝。我经常说,跳舞的目的是健身也是健心,希望所有的舞友都能够舞出健康和美丽。

赵坤迎:一生爱武术 古稀亦矫健

赵坤迎在习武健身

□记者 孙书贤 文/图

5月17日早晨,郏县体育场,一位银发老者在练习旋风脚,出拳迅捷,出脚生风,健步如飞,旁观者皆惊叹不已。

习武者名叫赵坤迎,今年已经71岁,家住郏县龙山街道北大街社区,常年坚持习武健身。

赵坤迎的自述

8岁时我喜欢上了武术,就开始拜师学艺,那时候练的是硬气功。在老师的传授下,我每天晚上练习三个小时的抓气运动,先扎稳马步,吸气在胸,伸出双臂,两手从下向上抓气,手过头顶后呼气,达到气血贯通的目的。10岁时,我开始学习大洪拳,初中毕业后又学习了小洪拳,经过勤学苦练,练就了一身的硬功夫。1969年,我怀着满腔热情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部队,我又学习了擒拿格斗。1973年,我退伍后,跟随襄城县的一名亲戚学习了心意拳,这让我在习武的道路上又前进了一步。

习武悟出健身秘方

2000年,我患上了心脏病,严重时,正在走路就不得不坐下来休息。不过还好,经过3个月的药物治疗,加之适当的锻炼,我重获健康。

从此,我深刻地认识到健身的重要性,并悟出拥有一身功夫并不等于拥有了健康。我摸索着从通臂拳、心意拳、大小洪拳、少林拳的基本功中汲取精华,汇成了一整套适合自己的健身方式,通过长期坚持锻炼,做到了关节活、气血通、心态平。

现在我坚持每天早晨去体育场锻炼两个小时,遇到刮风下雨,就在家里练习。由于坚持锻炼,我身体健康,虽然上了年纪,可打一套拳下来面不改色气不喘。

后来我相继收了两个徒弟,传授其武功和健身秘诀。,当时还很年轻的李军政——我的大徒弟,就查出血脂稠,需要去医院打针治疗。他了解到我的健身方式后,就拜师学艺。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李军政的血脂稠情况不治而愈。二徒弟李自培是我的关门弟子,他也是个习武之人,还在县城开了一家武馆,向孩子们传授本领。

持久锻炼体魄健康

在平时的生活中,我除了骑自行车就是步行,时时刻刻注意锻炼。另外,我摸索出了一套干洗面部的健身方式——每天早晨起床后,两手从额头向两边搓洗,然后从眉心向太阳穴两边搓5次,再从眼部向两边搓,最后双手捂面上下搓5遍。

今年疫情期间,我在家坚持锻炼,如躺在床上调动丹田气,转动肚子,每次左右转动10次。坚持一个月后,我的体重居然下降了15斤。

我虽然已经71岁了,可一套拳打下来从没有力不从心的感觉,浑身总是充满了力量。长期的健身锻炼,让我身心健康,即使偶尔的感冒也会不治而愈。

小编精心整理的这篇内容:探索健康新境界- 平顶山晚报专题刊发【健康新视野】特别报道荟萃,如果你看到此处请一定要收藏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显示评论内容(5) 收起评论内容
  1. 2024-02-20 13:29星雅樱•铃音[福建省网友]203.148.86.201
    健康新境界,这个话题听起来很有意思,希望能够从中学到一些实用的健康小贴士。
    顶5踩0
  2. 2024-02-20 13:16西漠红柳[贵州省网友]117.103.143.92
    一直关注健康领域的最新发展,希望这次的报道可以带来一些令人惊喜的信息。
    顶28踩0
  3. 2024-02-20 13:04薔薇·肆葉艸[内蒙古网友]203.4.205.15
    健康新视野,听起来很吸引人,期待着从中获得一些新的健康知识。
    顶3踩0
  4. 2024-02-20 12:52B语言[广东省网友]203.28.239.210
    平顶山晚报的专题报道总是很有深度,这次的健康新视野特别报道肯定也不会让人失望。
    顶10踩0
  5. 2024-02-20 12:40清风醉我[湖南省网友]223.193.85.251
    太棒了,终于有专门的报道来探索健康新境界!期待了很久!
    顶2踩0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