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老师

论传统运动养生的文化底蕴

2024-03-08 12:30:38

“论传统运动养生的文化底蕴” 传统运动养生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运动与养生始终密不可分,体现着人们对健康的追求和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从太极、气功到武术,这些传统运动不仅是身体的锻炼,更是心灵的修养。运动养生也反映出中国人民对自然、生命和身心平衡的理念,传承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传统运动养生也在不同文化中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反映了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智慧。通过深入研究传统运动养生的文化底蕴,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古代智慧,促进当代人们的健康和发展。

传统养生萌芽于商周时期,在发展过程中受中国古代哲学和自然科学的渗透,充实和完善,形成了鲜明的文化特征。养生之义在于保证人的生命体在自然和社会大环境 中保持平衡和适应,通过祛病防疾,修身养生,以达健康长寿之目的。在诸多的养生内容中,传统运动养生亦形成了以动静观为核心的理论、方法和运动形式。

形神兼养为传统运动养生的理论基础。神为形之主,养生首重养神。包括生命机能和精神意识在内的神是人形 体的产物,在人体起着积极的主导作用,一方面调控生理活动的信息指令,使生命活动得以正常进行;另一方面接受外来刺激,产生精神思维活动,统御神经系统, 保证人在社会与自然场中作出适当反应。即欲全其形,先在理神,所以,传统运动养生针对神气的主导地位和特性,通过清静内守,保养精神,维持健康无病的完好 状态,这与中国传统有机化生型自然观和重神轻形的思维形式有着密切的联系。

形为神之宅,养生亦当保形。形体是生命活动的宅宇,生命活动依附于形体而存在。传统医学认为胚胎发育过 程中,首先形成组织器官,然后产生生理功能,最后产生精神意识,精神并非直接源于精气,而是产生于形体。即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形体不仅是产生 生命机能,精神思维的基础,而且还决定着精神的状态。通过活动肢体,舒展筋骨,流通气血,可使形体得到调养,并使神有所依,方能养生保寿。

可见,中国古代形神观确立了传统运动养生的理论基础,形神可分不可离,形俱而神生。形神兼养可实现人体生命机能的整体优化,是康强延年的前提和基础。

动静观是运动养生的重要特征。从形神合一的生命观出发,可分析动与静的各自养生作用。神属阳,在生命活 动中易于动而耗散,难于清静内守,务须养之以静;形属阴,易静而难动,故养形以运动为贵。其实质内容即是动以养形,静以养神,动静结合,可达形神兼养的目 的。陶弘景亦论:能动能静,可以长生。

动以养形,以导引行气为要。动以养形是通过导引行气等运动锻炼形式,呼吸精气,流通营卫,舒筋健骨,滑 利关节,以达强身祛病之功。早在《庄子·刻意》就有:吹句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好也。其后,《子华 子》云:“水不腐,以其游故也;户枢不蠹,以其运故也。《吕氏春秋·达郁》从生理,病理阐发为:“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 精不流则气郁。”及致三国名医华佗进一步完善,并创立五禽戏,使肢体运动与呼吸运动相结合的运动健身方法流传至今。

动以养形,亦应适度,以不损不伤为要。古代养生家强调运动量和运动强度要适可为止,应与自身相得为度。 如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同时,养生体育应以防伤为本,凡超越身体之可能,皆当免除。对“久坐伤肉,久行伤筋,久立伤骨,久视伤血”等各种致伤因素 亦当熟知,从而防伤,才是科学的养生体育之道。

以动养形的主要运动方式为导引行气。导气令和,引体令柔,气和体柔,长生可求。可见,导引行气(吐纳) 都是以动养形之术。导引之术,源远流长,形式多样,以保健体操和医疗体操为主体,通过适当的运动,疏通体内气血,使血脉流通,肢体柔软。包括呼吸运动,肢 体运动,器械运动和仿生动作,主要表现为形体导引和意念导引两类。

形体导引是注重外部肢体活动,以摇筋骨,动肢节,按皮肉,举手足的形式,使经络气血得以疏通,属现代气 功中的动功一类;意念导引强调导之以意,引之以心的以意领气之法,亦称经络导引,包括以任督二脉为经络导引主线的小周天法和全身经络遍导的大周天法,均属 现代气功中的静功一类。导引的作用在于疗未患之疾,通不和之气,动之则百关气畅,闭之则三宫血凝,实养生之大律,祛疾之玄术矣。导引以轻便易行,有益身心 为原则,不必拘于形式,以但觉身有不理则行之,并要多闻而体要,博见而善择。有选择地进行一种或几种方法的练习,是较为科学而实用的。

静以养神,以清虚恬淡为务。以老庄养生观为滥觞,儒、道、佛、医及后继养生家几乎都坚持清静养神的原 则。老子提出了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等无为守静,恬淡寡欲,平静超脱的养生原则,最终达到婴儿般的纯真,返朴而复归于“道”。庄子在继承老子养生思想基础 上,强调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宣扬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淡而无为,动而以天行,此养生之道也。并提出了坐忘,心斋的养神方法,对于心理治疗,神经调节 有独特作用,成为保精全形,以静养生的理论根源。儒家则倡导于道德涵养及践履功夫之上,在乐天知命的思想指导下内静外敬,注重个人修养,减少欲望,保持心 境平和的修身养性全德观。佛家则从治心养心入手,安静闲恬,虚融淡泊,对境心常不起,追求波澜不兴,心平如境的清虚宁静状态。医家经典《黄帝内经》亦强调 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纵观各家,均倡清静养神,但也并非静而不动,止如死水,亦非刻意追求形式上的静,其寓意是独特而丰富的。

其一,静意味着清虚宁静,安闲恬淡,即情绪和心理上的平稳态。它摒弃了心绪上的大起大落,大喜大悲,维 持了安静乐观的精神状态。因为情志活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任何消极或过激的情绪都会导致人体阴阳气血失调,进而造成内在脏器损害。《内 经》对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及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惊则气乱,恐则气下,思则气结多有详论,现代医学心理学也证明了这一点。 而乐观的情绪能促进气机的畅达,改善营卫气血的循环,从而确保脏腑组织的营养;同时,喜能调济精神,摒弃不利于人体的悲忧怒恐等精神情志因素,有利于神气 调畅。所以,情绪,心态的宁静,平稳对维持身心健康是至关重要的。

其二,静意味着人体阴阳,刚柔调节至安泰平稳状态,实质上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即人体各系统形态及其生理功能的平衡态。

静的生理,心理两种状态具有特定的养生功效。一方面对亢奋的欲求,情绪可以起缓和,制约,化解作用,使 人的心绪常处于清虚宁静状态,产生抑亢持衡的效应,防止体能过度滥用,节约生命能耗。通过精神上的自我控制与调节,消除浮躁的心境与紧张的情绪,使身心获 得最佳的松弛,静穆,充实状态。另一方面对合乎自然规律的生命代谢,静又可使之在稳态平衡中悄然进行,从而延缓衰老过程,以达延年益寿。从现代医学的神经 精神活动来看,与生命体与生俱来的元神是主导人体的吸收,排泄,循环,生殖等生命机能的神经调节机制;在后天生命过程中发展产生的识神多是主导人体的意 识,运动,信息的神经调节机制,清静养神的关键是保证这两类神经调节机制得到合理的运动和锻炼。现代养生体育创造了内动与静动相结合的运动方式,主要是对 大脑机能进行整合训练,保持了大脑处理信息机制的健康与活力;同时注重植物神经及其调控脏器的功能锻炼,保证生命体的内部协调,实现对整个身心的自我调节 与控制。

动静结合,达形神兼养之功。传统运动养生提倡以养神为核心的形神兼养,养形之动决不是纯粹的动,盲目的 动。凡是有效的形体之动,必离不开精神之静的制约,其中意识的专注,身心的放松,神情的自然宁静是至关重要的。无论是传统的气功,太极拳,抑或是现代的健 身操,皆是如此。医学经典《黄帝内经》所明示的四时调神方法,如:春季广步于庭以养形,被发散形,以使志生来养神;夏季应夜卧早起以养形,无厌于日,使志 勿怒以养神等,即是形神兼养,动静相宜的明证。

形体的动在形式之动中即蕴含着静,其一招一式符合规律之辙,体现沉静轻灵之意;而静在形体运动中并非静 如止水,也暗寓着动,潜存着精神意识的合理运动,并引导着形体动作的外在变化。动中寓静,静以御动,动以养形,静以养神,动静合一,形神共养,实为传统养 生体育的奥妙之所在。

综上所述,传统运动养生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其理论基础的形神兼养,充分体现了有机化生型自然观和人体生命观。动以养形,静以养神,动静结合,充分调动自身潜在生命力是实现形神俱养而尽终其天年的重要原则。清虚宁静,导引行气不失为养生体育的重要方法。

小编精心整理的这篇内容:论传统运动养生的文化底蕴,如果你看到此处请一定要收藏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显示评论内容(4) 收起评论内容
  1. 2024-03-08 13:29◆╰一我乐意![山东省网友]203.2.226.85
    传统运动养生文化给人们带来健康和快乐,同时也传递着民族的文化精神。
    顶0踩0
  2. 2024-03-08 13:14贱风使舵[辽宁省网友]103.37.2.63
    运动养生不仅仅是锻炼身体,更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继承。
    顶0踩0
  3. 2024-03-08 13:00陌、安染[河南省网友]203.21.34.174
    传统文化的底蕴深厚,通过运动养生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顶21踩0
  4. 2024-03-08 12:45悸伊[安徽省网友]103.49.178.172
    古老的传统运动养生文化承载着丰富的智慧,让我们珍惜并传承下去。
    顶3踩0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