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老师

咏玄养生集(五)

2024-03-31 19:26:00
相关推荐

《养生咏玄集(五)》是一部集合了关于养生、健康和玄学知识的书籍,旨在引导读者追求身心健康和内在修养。本书以清新优美的语言,介绍了各种养生方法和玄学理念,包括中医养生、食疗保健、气功养生等内容,旨在帮助读者了解身体、心灵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达到身心平衡和全面健康。此外,书中还穿插了一些玄学思考和心灵寄托,让读者在获取养生知识的同时,也能获得内心的宁静和慰藉。《养生咏玄集(五)》是一部结合了现代科学知识和传统智慧的养生读物,适合广大读者阅读。

五、龙虎

龙虎同源躁竞时,

龙者隐显非常,有无不的,故象神之妙也。虎者,其性劲励,其力刚强,复象气之为物也。圣人混神气为一物也,故得制伏之机。凡俗以内外各行,而生躁竞之息,遂政龙腾虎走,不相系属也。

祇应聚极却支离。

既立兆形,乃全其神气,皆以嗜欲所感,至于衰老脱削,元气既尽,即神无所投,致之死也,故日聚极则支离也。

先须制虎为枢辖,

欢降其龙,先须制虎。故《阴符径》曰:擒之制在气。盖全气以明其用者也。

便得龙潜两自持。

虎伏龙港,两自凭而归真一之道。《太皇老歌》曰:虎伏龙亦港,条龙先伏虎。但毕河车功,不用堤防拒。盖显擒之用也。

六、炼阳销阴

阳炼阴销举世移,

炼阳魂销阴质也。炼阳销阴之法,天真皇人传黄帝三一之诀,此其道也。若神气相合,阳自炼,阴自销,此皆自然之理。阴阳使其然哉!《黄庭经》云:玄元上一魂魄炼。其理至所至玄,人罕得知其深奥,故曰举世稀也。

灵文妙诀好遵依。

灵文,金简之书;妙诀,乃三一之法。此皆起归秘藏,飞入玄都,非乎至人,不传斯道。炼阳销阴之理化,本虚无之机通,云凡人何所至矣。

阳缘躁动难拘系,

歌拘系者理不偏,取道可双全,匪羁孤而成妙用也。《玄刚》云:凡人余阳一分则不死,余阴一分则不仙也。

认取灵元上上机

灵元有上机,乃制躁动之枢要。太白真人曰:玄机至则身存,机往则身丧也。

七、上丹田

宫阙重重号玉都,

玉都者,泥九官也。上丹田有九处官阙,悉相通贯,故云官阙重重也。

还丹成就处阳炉

还丹者,真精也,上丹田乃全阳之官,独贮还丹之所,人皆有之,故云成就处阳炉也。

通神夹脊为衢道,

此官有二条豚,夹脊降下至丹田气海,以通真精,点化和气而应脱泄者也。

下应关元事不虞

关元者,乃下丹田,脱泄精气之关口也。若人交感阴阳,则真精降下,至关口,点和气变为凝精,以应神用。盖此关乃百聚之口,通诸脏腑及四肢筋脉,如藕丝窍,气化之所,故号关元也。上若应下,而道者以为不虞矣。

八、中丹田

建申令属应中田,

建申者,七月中元,亦应人之中丹田也。

一部三焦心肺肝。

三焦者,心、肺、肝也。主喘息之府,此乃中丹田所管,故号生之府。津液下润,而致于是也。

自有灵台驻真宰,

灵台者,五藏心之一藏也。真神依附,以为官室,故云驻真宰也。

修持见在。证轻安。

若知真神之动用,则修持见在证轻安,则永无忧息也。

九、下丹田

冲和运育下丹田,

下丹田者,脐下三寸气海是也。冲和者,一气荣荣,气混卫气,故名和气。其气运转于五藏、四肢,常奏于下丹田,故日气海也。

点化犹来道不玄。

心若动作,责着淫欲,即上丹田真精降至下丹田,点化和气,和气即化,遂乃弃损,而道岂玄也。

二气相投皆感应,

谓男女二情,交相感激,而有云雨施之事。皆自然感应,乃至成于胎孕。自真元之精成变化,在修生者宜须慎守,以求制御之法,故《太白真经》云:留精于身即生身,施精于人即生人。移此元气结彼元气,彼既成形,此则受损,是知至慎于是也。

细寻运会地交天。

天地阴阳二气,相推而生变化。盖阴阳有运会之理,不言而信,故云气上蒸一而雨泽,雨泽下润而万物化生。但细推天地运合,日月回旋,以明法象,通乎无私之理。

十、重玄

上玄潜与下玄通,

上玄,门也;下玄,关也。谓上玄不止,即下欲难除也,故云上下潜通也。

动静由来事一同。

动止上下相应,而通其气,故以重玄明之,兼心法而论也。至如龙吟云起,虎啸风生,皆以随类相从,各得其所。故上玄下玄,应用等心法而兼济助,事同一也。

消息上玄令泯灭,

专一渐求泯灭。老子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故消息亦皆如之。若修至神,与气和真,全胎即自然心随息尽,气逐息生,尘境既消,系系都尽。《胎息论》云:胎从元气中结,气从鼻中生温。+在乎专用泯灭,故知日新。此之谓也。

下玄从此亦同功

老子云,前后之相随者也。

十一、阴丹

阴丹多见赚时人,

一荒得者全少,失者至多。

都是传来托误文。

得者少,托误文者多见夭逝,不体本元,欢非真谛。且几心既发,如猛火投焰,事既炽然,卒何固济?故道之玄妙,起自心法,既忽荡动,气亦奔腾,岂谓初机之道,返为害命!

未晓重玄篇内旨,

未晓重玄之旨,徒枉阴丹之功。

味于无味亦徒云。

既若无味,则何用行持?故云亦徒云也《黄庭经》云:长生至慎房中。急,何谓死作令神泣。盖王屋真人、罗真人、狐刚子、元阳诸仙人,不可一一库啰庙翩阴丹盾独重玄用,道体交合,神凝之法。若初学强,自行持,而至中夭,与道愈失。与道失,与道愈彰,生自何存也?故阴丹之法,本为绝尘之事,古圣人恐真者未遂了达,且居常道,故示之阴丹之妙。其理法天象地,升阴降阳,所忌者以侄心难制,以女子交感而男子先脱其精,如此行之而疾病俱生,以运夭逝。其外晦朔弦望,风雨饥饱,喜怒劳佚,次而忌之。几女人有经后六日,合三阳数,与女人交合者,生男;三阴数与女交合者,生女。凡一月此六日,若是须二情齐降,方获成就。自此阴阳算数,还知贫富贵贱,其理昭然矣。

十二、玄关

无关善闭岂能开,

老子日:善闭,无关键而不可开。玄关者,不独称乎心也,若明善闭之法,以通玄妙,始得玄关之称。盖善闭之道,即心地之法也。

妙使灵童出得来。

灵童者,得道之称也。若契玄关之理,即达善闭之道。或出或处,得妙便法要,至乎轻安也。

已绝六尘玄路启,

六尘者,谓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各有法识所染,是六尘。故云玄关善闭,以求泯灭其尘妄。若志之所至,即玄之又玄也。

自兹生死不相该。

无染尘识,安系去留?心法两忘,取损同泯。栖真子云:百邪不能干其正,群动不能挠其清。故生死不该属也。

十三、玄珠

玄珠安比世问珠?

非身外有珠,方璧之类也,故日居易求玄珠。赋云:动为道枢,静为心荷,玉光不耀,至真不渝也。

悟者将知是命符。

若悟珠之至理,乃明生之要会,而与命符也。

不昧不明随应化,

老子云:不昧不明,玄之又玄。盖显玄珠之本体相应,其通而变者也。

动为瑕玷即萦纡。

心动即随绿逐境,乃是玄珠之瑕玷。故云动为瑕玷即萦纡,即玄珠不能莹彻也。

十四、玄牝门

通真玄牝是灵关,

玄门者,神庐也。牝门者,大关也。此修行之大要也,故云灵关。老子云: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也。

不悟修生事更难。

若不悟玄牝门,行持修生之理,与精神为关钥,即修生之事,无所可着也。

浪紧溯流功用到,

初行持者,乘舟到溯流,功用到则非常道。老子日:理大国若烹小鲜。宽猛之理,得其所也。

柢兹滩后更无滩。

若功用到,永离忧息,怛居安静,故云更无滩也。

十五、玄门

九洞三山名少人,

九洞三山者,海中所有之岛,乃仙人集居之所。绝学至人多隐其问,故举以明得道之所由,显玄门是修生之枢要。九洞三山,亦象人之三田九窍也。

尽经此路学修真。

玄门一路得尽同,若失之归即动皆非。

下连紫府通华盖,

华盖者,肺也。紫府,肾官、气海也。盖玄门开合,皆通应也。

得丧绝尘非绝尘。

若得神庐之妙则永,故云绝尘。若丧淳朴之根,巡还六趣,即云非绝尘。

十六、牝门

诸窍开因牝窍开,

牝门者,大关也。诸窍开拆,至于筋脉五藏,命关皆悉相应。脱漱气液,至于衰老,而无觉知,以崇其道,求乎生也。

精神自此去如催。

牝门既开,则出损精气。精气若损,神渐昏蒙,而见危坏。

固关枢要将为首,

修生者因闭天关,次为其首也。

迷者多因致祸灾。

若不明开合之理,但责着滋味之感,则万祸入,寒暑侵,至于顶逝,皆由之也。

十七、绝利一源

绝利一源事细微,

绝阴路而启阳门,初机道也。老子《胎息精微论》曰:玄之又玄,是我命门。又《阴符经》云: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返昼夜,用师万倍。匪运而有甩师之倍。盖绝一源于是也。

调和全白理神机。

调和,调源也。全在神机运合者也。

若教依旧还贪着,

若念未尽,不能制止,荡逸去来,即非道也。

倏忽交争见是非。

若神气乱行,妄生动作,则暴乱生乎是非,政错误之由也。

十八、心

染污随绿圣莫穷,

心者,性之用也。随缘染境,起灭无常,是知圣莫穷也。

都来心法共伊通。

千方万法,至于出死入生,未有不因心而修学,至于成备者也。

是非得丧全由此,

万事是非,或拾或留,或迷或悟,皆由此也。

返本归元道亦同,

返其本,归其源,故道是群经之要会,与道合即同也。

十九、性

性为心所本同途,

性不可见,由心明之。心不自彰,因性方起。既为心所起,故日同途。

认取元阳制动枢。

元阳者,元和之气。能制躁动,故为枢也。此全明心法也。

依附凝躯方建立,

人依屋宇,始免风霜;性托形躯,方能建立也。

自心却返到虚无。

心契妙轨,以法行持,云归虚无之妙。故云自心却返而归元也。动即为心,乃之动而非动,其动则应见随机,变通无滞。群品于始终之理,知他心起灭之端,妙不可量,功不可测。化无所化,称莫以称。在几即云妄想纷纭,在圣即日真元作用者也。其静则为性,是知静则非静。泯灭变化之道,消亡应现之机,不涅不缁,无尘无垢。熙熙上圣之真风荡荡,极迷途之化本巍巍,事既实而言莫诠,道以崇而理难谕。前际后际有空,焕乎浩浩之元,宛乎融融之德,妙中之妙,玄之又玄。此盖归乎化源,而穷理尽性,变化莫测者也。

二十、法

法本无言理自如,

不拘动静,理自如如。

犹知自是众经枢。

圣人所设万论千经,说不可及法,乃无枢要也。

人有颖悟玄玄趣,

若得悟玄中深趣,即真道之谛理也。

秘向心头作妙符。

法者,心源之妙符,起生死之大要,非轻取轻傲求,非躁挠所能知,非讹所能学,非念诵而至,非步历而至。明昧虽殊,古今不异。《真言诀》云:去其死,先去其生。去留之理,体而用之。故高真教主,太上虚宗,或明于三心九心,或显于一法万法。至于皇人丹诀,青童玉书,理有实归,本元是非,执滞调不讹,而经众妙,直露希夷。其余化体飞形,育婴固命,乃至五行假借,动静得常,三身互道,往不废亦干枝叶。殊未届其根株,盖受道于深浅之师,致理有见闻之执。深宜济度,勿惮参承。

养生咏玄集(完毕)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显示评论内容(1) 收起评论内容
  1. 2024-04-05 22:48想言[上海市网友]203.31.162.244
    听咏玄养生集系列很不错期待到更多养生知识分享。
    顶0踩0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