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老师

为何法国孩子乖巧美国孩子爱闹

2022-11-05 01:29:23

早教影响孩子的一生,因而教育要从小抓起,从点滴小事抓起。下面小编向大家介绍下为何法国孩子乖巧美国孩子爱闹?,刚做父母的快来了解下吧~

美法儿童差异大

几年前,德鲁克曼和丈夫带着一岁半的女儿比恩去离巴黎不远的一个海滨城市度假。

夫妇俩带着孩子下馆子吃海鲜,可是没等菜上桌,比恩就开始“造反”。先弄翻小盐瓶,接着撕开砂糖包,把糖撒得到处都是,随后挣脱出婴儿椅,一心要在餐馆里走,一不留神,她又跌跌撞撞地奔向餐馆门外的码头。

德鲁克曼注意到带孩子就餐的法国人大多能悠闲自得地享用美味,他们的孩子规规矩矩地坐在自己的椅子里,等着上菜或者吃给他们的那份食物。

美国孩子和法国孩子的区别不仅在饭桌上。在游乐园里,法国孩子不像比恩那样爱乱发脾气,德鲁克曼的法国朋友很少因为孩子要什么东西而匆匆挂断电话。

美国人带孩子拜访德鲁克曼家时,往往不时停下谈话,去管孩子争吵这类事,或者扶着蹒跚学步的孩子走圈,或者坐在地上陪孩子一起搭积木。而法国人来串门时,大人尽可以边喝咖啡边聊天,法国孩子高高兴兴地自己在一边玩。

并不围着孩子转

德鲁克曼的女儿现年6岁,一对双胞胎儿子3岁。这些年她一直留意美国人和法国人教育孩子的区别,把心得写成一本书《养育宝贝》,今年2月出版。

她在书中写道,法国人与美国人在养育孩子方面的理念有些不同。法国人认为,大人不能总是围着孩子转,应该引导孩子学会自得其乐。一名巴黎妈妈对德鲁克曼说:“晚上的时间属于父母。我女儿愿意的话可以和我们在一起,但那仍是大人的时间。”

德鲁克曼的法国朋友、美女律师德尔芬·波尔谢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让孩子学会自己玩时也开心。”

孩子行为有“框架”

一个星期六,德鲁克曼去位于巴黎东郊的波尔谢家串门。进门时,波尔谢的丈夫正在看电脑,1岁的孩子奥邦在一边睡觉,3岁的保兰在厨房帮妈妈做茶杯蛋糕。

当保兰试图插进德鲁克曼与波尔谢的谈话,波尔谢就说:“再等2分钟,宝贝,我们正在说话呢。”口气亲切,却极其坚定。

波尔谢说,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就培养孩子耐心,比如他们会给孩子买糖果,但是要求到下午4时加餐时间才能吃。

法国人在孩子很小时就规范他们的行为。两三个月大的孩子就能睡整晚,因为父母不会一听见他们醒来哭就去抱,而是尽量让孩子学会醒来后接着睡。

美国人倾向认为孩子有没有耐心是天性,全看父母运气。

德鲁克曼认识的一对法国夫妇多年前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南部居住,与一个美国家庭交情不错。两家人约好一个周末聚会。这对法国夫妇至今忘不了美国朋友的孩子“为所欲为”的样子:不停打断大人说话、吃饭不定时、什么时候想吃就打开冰箱。

“让我们吃惊和看不惯的是,他们的家长根本不拦着。”他们说。

法国人谈到教育子女时爱说“框架”一词。他们给孩子制定严格的“框架”,但在“框架”内给予孩子充分自由。

认真严肃树权威

邻居弗雷德丽克给德鲁克曼上了一课。

一个星期天,德鲁克曼带着2岁的儿子莱奥去儿童游乐园。他让莱奥在沙坑里玩,自己和弗雷德丽克聊天。莱奥非常好动,老想往沙坑外面走,每次往外走,德鲁克曼都要追上去把他拽回来,与弗雷德丽克的谈话屡次中断。

弗雷德丽克告诉德鲁克曼,对孩子说“不”要坚决,于是等莱奥再要“逃跑”时,德鲁克曼把“不”的声调提高了许多,可惜没起作用。“看见了吧,办不到,”德鲁克曼沮丧地对弗雷德丽克说。

弗雷德丽克解释,用坚决的口气说话不等于大嗓门,而是说话时,家长要充分相信自己的权威,认真地发出指令。

德鲁克曼细细体会弗雷德丽克说话的意思后,等莱奥再去试图离开沙坑时,她用平静但是相当严肃的口气制止他。莱奥小心翼翼地看了妈妈一眼,似乎终于明白了妈妈的意思,继续在沙坑里跟其他小朋友玩。

“那一刻,或许是头一回,他变得像个法国孩子。”德鲁克曼感叹道。

推荐阅读:国外教育的成功典范!

都说中式教育照顾孩子太周到,于是孩子长大了没能力养活自己反过来会“啃老”。而西式的教育方式又太残酷,据说孩子成年以后就会被赶出家自己想办法养活自己,吃顿饭还得跟父母AA制。听起来似乎没有人情味,更谈不上一家人在一起的温馨。

可是,这些都是我们没有在国外生活过一段时间的人对于西式教育的一些误区。在一位博友的日志里看到她在美国的一些见闻,和大家一起来分享一下。

有一个中国留学生小伙子大卫,毕业后在美国娶了洋媳妇结婚生孩子,大卫的妈妈也从中国到纽约跟他们一起生活一段时间,作为奶奶,自然是对孙子疼爱有加。没过多久,洋媳妇与中国婆婆之间对孩子的不同教育就开始有矛盾了。

一天中午,孩子在吃饭时耍脾气,洋媳妇就说,不吃就算了,晚上也不要吃,2岁多的小混血也很倔强,不吃就不吃。于是到了晚上,洋媳妇让中国婆婆做了几样中国特色的菜,其中还有混血十分喜欢的糖醋里脊。洋媳妇把桌子布置很漂亮,各样餐具备起,晚餐开始了,小混血忘了中午说过的话,问妈妈怎么没有他的餐具?

洋媳妇说:“你中午自己不吃的,还说了晚上也不吃的,说话要算数。”

中国婆婆一听,当时也没当回事,她认为,洋媳妇顶多就是吓吓孩子,哪会真的那么狠心不给孩子吃饭,于是也没说什么,就招呼儿子媳妇一起吃饭。可是,中国婆婆吃到一半,发现孩子虽然可怜巴巴地站在一旁很久了,但洋媳妇依然不为所动,还是没有叫孩子上桌吃饭的意思。这下,中国婆婆开始心疼了。她赶紧拿了盘子,给孩子装好糖醋里脊,端给孙子。

洋媳妇见状,马上制止:你别管他,中午是他自己不想吃饭的,还说了晚上也不吃。说话要算数。饿了也是他自己的事。饿几次,他自己就知道了。

推荐阅读:孩子“性教育”,谁负责?

中国婆婆听了,眉头直皱:你们这不是虐待孩子吗?饭都不给他吃。

洋媳妇回答说:不是我们不给他吃,是他自己不吃,后果当然由他自己负。

中国儿子大卫也劝妈妈:妈,您别管了,这小子不好好吃饭,是该让他吃吃苦头了。

中国婆婆不想和儿媳妇当面闹僵,只好作罢。

大人们回到桌子上吃饭,小孩仍然在角落里可怜巴巴地看着大人们吃东西,嘴里的口水都要流出来了,开始孩子还坚持,要求妈妈给他吃,无效,就哭,大声哭,还是没用,一顿饭就这么吃完了。

到了晚上快睡觉的时候,孩子饿得肚子咕咕叫,知道不吃饭就得挨饿,这滋味真不好受。于是主动跟妈妈道歉,承认自己不对,不该闹脾气,以后一定好好吃饭。现在能不能先给他一杯牛奶喝,因为他实在饿极了。

洋媳妇倒了一杯牛奶给孩子,孩子喝完之后就乖乖睡觉了。从那天以后,这孩子吃饭每次都表现很好。

其实,从这件事就能看出中美家长教育孩子的大不同。

美国孩子吃饭,弄得满脸满身,家长也不管,而且美国孩子从上小学一年级开始,每天中午就在学校吃午饭,孩子怎么吃,家长一无所知,也根本不问。

美国家庭吃饭,桌上摆几样菜,孩子想吃哪个就吃哪个。几乎所有的美国孩子都不喜欢吃青菜。美国父母尽管也知道青菜的营养价值,但绝对不会强迫孩子吃。美国孩子吃饭,一说吃饱了,就可以放下刀叉,甚至离桌。美国人在吃饭这件事上的态度和作法,体现了美国儿童教育学的一个核心目标:培养孩子独立思维的能力。

孩子吃饭,必须自己决定喜欢吃什么,不喜欢吃什么。如果明明没有吃饱,为了贪玩而不再吃了,那么过一会儿他挨饿,他就自作自受。美国人爱说,犯错误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学习过程。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从小懂得,自己有能力知道自己要什么,不要什么,不想吃就说不想吃,吃饱了就说吃饱了,他们对自己有充分的自信,也知道父母对他们有充分的信任。

早教相关推荐

如何对新生儿进行早期教育?

从新生儿开始教育成效显著

孩子早期教育别进雷区

教育宝宝的五大国学经典故事

如何教育孩子学会遵守诺言

低声语调教育儿童效果更好

3-6岁幼儿的成长教育指标

成功父母多用三无原则教育宝宝

如何对宝宝进行地震安全逃生教育

教育娃娃5件事做不得

应随时对孩子进行情商教育

道德品质教育应从儿童抓起

小编精心整理的这篇内容:为何法国孩子乖巧美国孩子爱闹,如果你看到此处请一定要收藏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